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陳清波助學金」讓在地學子無憂學習22年

與會來賓與得奬學生合影,相信自己,可以逹到。(許享富/大紀元)
人氣: 8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2年12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文敏台灣苗栗報導)財團法人陳清波文教基金會12月28日上午10時,在竹南鎮照南國中多媒體視聽中心辦理「陳清波文教基金會助學金頒發典禮」,基金會112(2023)年將核發助學金及黃曆新年禮劵合計新台幣650萬元,計有100位學子受惠。

陳清波文教基金會深耕苗栗26年,今年更榮獲111(2022)年度「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團體獎」的肯定;自頒發各項助學金以來,受惠學生計3723人次,核發金額達新台幣6148萬元,希望學生能感受社會大眾的關心,藉由教育打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為激勵受助同學向上精神,同時鼓勵多元學習,基金會自111(2022)年起,增加「受助學生成績進步獎」,計有:學業進步獎、品德服務獎、傑出運動員獎、傑出才藝獎,以及導師認定獎等五個獎項,110(2021)學年度共計有83位同學獲獎,共頒發15萬5000元的獎學金,讓受助的同學除了每月有5000元助學金補助學習上所需外,增加的成績進步獎更是鼓勵同學,除了在學業上努力以外,品德、體育及才藝上更加努力,希望可以透過多元學習,翻轉不一樣的人生。

鍾東錦縣長傾訴哽咽叔公的往事,一定朝老有斦養,幸福家園,也是我當縣長施政目標,也希望更多的企業聯合,濟弱扶傾。為善最樂。(許享富/大紀元)
王勵新董事長本基金會初衷外,鼔勵學生自信、學業進步、表逹 與人際關係和諧、家庭有喘息與親子的機會。(許享富/大紀元)

本次頒發典禮,由董事長王厲新女士主持,創辦人陳榮秋、苗栗縣大家長鍾縣長東錦、縣議會李議長文斌、竹南鎮方鎮長、後龍鎮謝鎮長及造橋鄉徐鄉長都應邀出席,以及竹南、後龍與造橋三鄉鎮,各級(國小、國中、高中)公立學校校長及師長們,也都親自陪同學生出席典禮,會場溫馨隆重,深受社會大眾嘉評與感謝。

基金會王厲新董事長致詞時表示,秉持「為善最樂」是基金會的初衷,從去年開始將弱勢家庭學生助學金的協助範圍增加造橋鄉,共有竹南鎮、後龍鎮及造橋鄉等三個鄉鎮,同時也將名額由80名提升為100個名額,助學金每年每位同學新台幣6萬元,分為每個月匯款5000元,期望對受助的同學們,提供實質具體的幫助,能夠安心學習。同時,去年加發新台幣3000元的「新年禮券」,今年也持續贈送每個受助學生家庭,讓大家可以採買年貨等必需品,安心過好年。

為激勵受助同學向上精神,同時鼓勵多元學習,基金會自111(2022)年起,增加「受助學生成績進步獎」,計有:學業進步獎、品德服務獎、傑出運動員獎、傑出才藝獎,以及導師認定獎等五個獎項,110(2021)學年度共計有83位同學獲獎,共頒發15萬5000元的獎學金,讓受助的同學除了每月有5000元助學金補助學習上所需外,增加的成績進步獎更是鼓勵同學,除了在學業上努力以外,品德、體育及才藝上更加努力,希望可以透過多元學習,翻轉不一樣的人生。

111(2022)年度新增成績進步獎,110(2021)學年度上下學期共計頒發83位,總計15.5萬元獎學金。

成績進步奬(許享富/大紀元)
成績進步奬 (許享富/大紀元)

112(2023)年陳清波文教基金會助學金頒發;

學生助學金 (許享富/大紀元)
學生助學金 (許享富/大紀元)
學生助學金 (許享富/大紀元)
學生助學金 (許享富/大紀元)

112(2023)年助學金共頒發:630萬元;弱勢助學金:每月5000元,一年補助6萬元,共補助85人(含今年首次申請30位),共支出510萬元。

精進計劃助學金:每學期一次補助3萬元,共補助15人,合計90萬元;弱勢家庭黃曆新年禮劵:贈送每一個受助家庭3000元禮卷,共100個家庭,共計30萬元。

董殷琪感謝校長呂淑美右與主任黃靜宜在我艱困生活中不斷鼔勵同時基金會的學肋學金讓我築夢,回饋社會,報答基金會資助。 (許享富/大紀元)

大會特別表揚竹南高中董殷琪同學:

自104(2015)年起即接受本基金會(每月5000,每年6萬)補助,迄今年共連續5年補助。

董殷琪為低收入家庭孩子,父親在其高二時過世,而母親又因車禍後遺症與生病無法外出工作,必須依靠董殷琪在校內工讀、領取獎學金支持家中經濟,董殷琪衝刺學業同時還要照顧弟弟(小五)、妹妹(國一),相當不容易。

今年以第一志願錄取台灣大學希望入學管道-社會工作學系,為竹南高中第一位錄取台灣大學希望入學的學生。董殷琪在校認真上課,並維持成績,且擔任班級和社團幹部,也代表學校參加全台語文競賽的演講比賽獲獎,平時也常擔任志工。

因從小接受社會各方的熱心關懷與協助,故希望回饋社會,而自小受到社工師的照顧更讓她心存感激,所以報名社工系。◇

責任編輯:昌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