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國內研究:音樂學習或訓練能強化腦內神經

彈鋼琴示意圖。(Shutterstock)
人氣: 10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3年01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台北報導)陽明交通大學近日公布一項研究,證實不同音樂型態的學習與訓練,可分別強化不同功能的神經網絡,除能提供藝術人才專業教育及訓練的神經科學基礎外,更是提供神經損傷或精神心理創傷的病人,施予藝術治療與音樂治療(藝術處方)基礎。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腦功能學術領域的經典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人腦圖譜)封面。

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講座教授、研究團隊主持人謝仁俊,與腦科學研究所教授陳麗芬團隊共同合作一項音樂學習與大腦之間的研究,研究發現音樂家大腦中與情緒相關區域的連結,如杏仁核,較一般人多,顯示聲樂與鋼琴的長期音樂訓練會加強大腦中以經驗為基礎的白質神經網絡連結。

研究樣本為國內藝術相關大學的大學生或畢業生,總計35位聲樂家、27位鋼琴家,及33位非音樂專業背景的大學生,年齡均為20至40歲,皆屬於右撇子,並經「擴散磁振造影(DWI)」大腦影像進行圖形分析,比較聲樂家與鋼琴家,及非音樂家的大腦中,包含特定腦區的神經網絡連結。

研究發現,鋼琴家和聲樂家的大腦中,與情緒相關區域(如杏仁核)的連結,也較一般非音樂家更多,顯示了長期的特定音樂訓練會加強大腦中以經驗為基礎的白質神經網絡連結,並顯示聲樂家與鋼琴家,左側杏仁核和其他腦區之間有較強的內部整合連結。

研究第一作者陽明交大博士候選人鄭吏凱表示,進一步比較聲樂家與鋼琴家之間,發現聲樂家的左半腦神經連結密度較高,鋼琴家則右半腦的神經傳遞效率較高,因為歌唱比鋼琴需要運用更多與「語言」功能有關的左半腦,而比起歌唱家,鋼琴家則經常需要精確運作左手,以操控複雜的琴鍵。

鄭吏凱表示,過往許多研究指出長期音樂訓練,能影響大腦功能使大腦結構改變,但還不清楚究竟改變了哪些神經網絡的架構,這篇研究則是第一篇確認了持續練習特定的音樂技能,會因為經驗而加強或重塑大腦白質的神經網絡。

不過,鄭吏凱說,該研究仍存在限制,目前無法確定所觀察到的各類型音樂家大腦神經結構網絡的變化,是全部因為後天學習經驗所致,還是先天遺傳造成,還需要後續研究,以繼續釐清長期的音樂訓練與大腦結構變化之間的因果關係,此外,臺灣的音樂藝術領域以女性為主流,性別差異仍待進一步釐清。

責任編輯:曉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