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故宮特展 從海出發探索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

人氣 398

【大紀元2023年12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報導)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特展,展覽從大海出發的敘事脈絡,集結故宮、法國、荷蘭、日本等12家國內外館所的珍貴典藏,共同呈現16世紀經由海上航行所展開的匯聚與交流的故事。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表示,16世紀是一個充滿變動的時代,也是一個被歷史學家稱作「發現時代」「探索時代」,或是「海權時代」的階段。就時空概念而言,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16世紀的變動對人們的衝擊,相對於現在,都是快速且巨大的。當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作為海上強權,積極尋找航向東方亞洲的路線,不僅突破陸地的阻隔,也穿越東、西方人群往來的界限。

台故宮特展 從海出發探索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
《16世紀 青花紅地描金花卉紋高足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台灣故宮提供)

蕭宗煌說,在時隔近五百年的今日,為呈現寬闊無邊的大海氣勢,以及穿梭其間不期然相遇的人們與隨之出現的新鮮事物,故宮策展團隊就如同當時勇於冒險的航海探險家,一方面跨越地域國界,攜手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荷蘭國家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等國際博物館,一方面與台灣在地對話,與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等局處院所合作。

台故宮特展 從海出發探索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
《日本 18世紀 菊蒔繪扇形盒》,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台灣故宮提供)

蕭宗煌特別感謝國內外館所慷慨出借珍貴館藏,不僅豐富展覽的多元面向,也讓觀眾得以用不同角度,全方位眺望無界海洋的16世紀。

台故宮特展 從海出發探索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
《明 嘉靖 青花噴泉紋執壺》,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台灣故宮提供)

總策展人台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余佩瑾為展覽引言時表示,對16世紀人們來說,無邊無際的大海充滿著希望,為一次次越過海洋的探險家帶來不同的機遇。16世紀葡萄牙人詩人卡蒙斯(Luís Vaz de Camões)曾說:「陸止於此,海始於斯」,訴說著陸地的盡頭,卻正是大海的起點,見證當時歐洲嚮往海外探險的風氣,更為世界不同端點人們的相遇,立下一個絕佳的註腳。

台故宮特展 從海出發探索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
約1560年代《海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台灣故宮提供)

余佩瑾說,此次展覽透過16世紀到17世紀上半葉,西班牙、葡萄牙與荷蘭三大海上探險船隊的航行路線,串連起歐洲、美洲與亞洲三大洲之間「大交換」時代的物件。與此同時,身處同一時代下,被海洋四面圍繞的台灣,也透過考古出土的實物,逐漸展現身影,讓世人看到5台灣的關鍵角色與重要定位。

台故宮特展 從海出發探索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
《明 張燮 東西洋考 清乾隆間文淵閣四庫全書寫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台灣故宮提供)
台故宮特展 從海出發探索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
明 仇英 《水仙蠟梅》,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台灣故宮提供)

台灣故宮表示,這次展覽展期至2024218日,除了展出重要海洋文獻明代張燮《東西洋考》、約1560年代《海圖》、明代仇英《水仙蠟梅圖》、明末清初安平壺等珍貴院藏品,也向國內外其它館所商借78組件文物,豐富展覽多元面貌。

台故宮特展 從海出發探索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
明末清初〈安平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台灣故宮提供)

台灣故宮說,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明萬曆年間〈漳州窯五彩羅經帆船紋盤〉,盤心「天下一」的字銘,具有天下定於一個方向的含意,周圍環繞北斗九星、天干地支、易經卦象等字銘,盤面飾有帆船、海魚、波濤、山脈與星座圖案,可視為海上航行的備用羅盤。

台故宮特展 從海出發探索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
明 萬曆 〈漳州窯五彩羅經帆船紋盤〉,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台灣故宮提供)

「荷蘭國家博物館藏〈青花翼龍形軍持〉,「軍持」為梵語音譯的淨瓶,明清時期多為外銷出口東南亞的貿易商品,器身作曲線昂首龍形,左右肩繪有翼龍展開的雙翅,氣勢非凡。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明代天啟年間〈五彩網眼魚藻紋盤〉,盤面滿布青花網眼,盤中彩繪魚兒、水草交錯排列,為觀者帶來魚兒深陷網中或逃出魚網的想像空間。」台灣故宮說。

台故宮特展 從海出發探索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
荷蘭 亞伯拉罕.奧特柳斯《 最新太平洋圖》,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藏。(台灣故宮提供)

台灣故宮說,「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特展,透過展出的輿圖、羅盤、銀幣、沉船出水的貿易瓷,以及故宮典藏書畫、文獻等不同材質、不同領域的展件,訴說一個藝術、知識與文化多元交會的世界新貌,展現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的豐富內涵。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組圖:台灣故宮推「沉浸數位展─四季行旅」
組圖:台灣故宮展出仙佛神鬼題材畫作
台灣故宮古籍文書展:彩繪圖籍及阿哥養成記
組圖:台灣故宮推出「愛硯成痴」特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