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2023年台灣財經十大新聞

圖為台灣中央銀行。(陳柏州/大紀元)
人氣: 45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大紀元2023年12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原彰、侯駿霖台灣台北報導)2023年全球升息循環為止,加上中國疫後復甦夢碎,以及台灣適逢總統大選年,都使得台灣財經在動盪中前行。迎接2024年,台灣可能迎來新的執政團隊,全球貨幣與金融環境也將有所轉折,跟著本篇回顧2023年的重大財經事件,再向前。

一、央行全年升息半碼 升息循環步尾聲

延續2022年起全球央行步入升息循環,2023年台灣央行仍未改「緊縮」的貨幣政策基調,不過相較於美國聯準會(Fed)在2023年升息4次,將聯邦基準利率推升到5.25%至5.5%的最高水位,台灣央行僅在第一季理監事會升息半碼,後三季按兵不動,至年底把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和短期融通利率分別維持在 1.875%、2.25% 和 4.125%。

美國通膨狀況,11月個人消費支出(PCE)降至2.6%,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降至3.1%,顯示通膨降溫也致使Fed放鬆升息力道。相較於美國,台灣通膨卻在年底回溫,10月CPI年增率升破3%,創今年2月以來最大漲幅,不過在11月回落到2.9%。

市場預測,明年美國通膨持續往2%靠攏,Fed官員也在今年最後一次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FOMC) ,預測明年有降息3碼的可能,牽動台灣2024年的利率水準。

央行總裁楊金龍在12月的第四季理監事會議上坦言,台灣升息循環應該已經告一段落。至於何時降息,他說,明年上半年前應不可能降息,但假設下半年通膨可以回到2%以下,則不排除有降息的機會。

二、台股漸入佳境 迎AI與選前行情

台股11月寫下五大驚奇。示意圖。(中央社)

台股迎來2023年封關,截至本報截稿止,台股仍在挑戰萬八行情。不過,台股在這一年仍創下許多驚奇,加權指數全年累計漲點現達近3500點,登上「史上第四大」,且與2021年、2009年的差距甚微,可能直接挑戰歷史次高。

特別是,台股在11月寫下五大驚奇,單月大盤指數大漲1,432點,為史上單月第五大;外資11月買超2,400億元為史上單月最大;上市櫃市值61兆元為2022年3月4日來最多;集中市場今年前11月漲幅23.3%,名列主要股市前段班。

值得一提,指數股票型基金 (ETF) 百花齊放,受益人數大增 182 萬,總數已逼近 600 萬人大關,並帶動境內基金總規模來到 6.39 兆元,改寫歷史新高

展望2024年,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仍看好台股,能夠「展現韌性,穩健前行」。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認為,台股2024年有「3好1變數」,包括:VIX恐慌指數走跌與美元指數跌,以及油價沒有因為戰爭飆升等3好。

變數的部分,他說,台股受外資影響,從2020年到2022年,這3年外資賣超2.2359兆元,2023年1~10月仍為賣超,11月跩為買超2400多億,截住本報截稿仍為買高1千多億。而2024年外資的態度,也是決定台股最重要的變數。

三、AI蔚為風潮 帶動台灣產業鏈

圖為輝達公司標誌。(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2022年底OpenAI聊天機器人ChatGPT爆紅,在2個月就累積超過1億名活躍用戶,至今訪問人次已破百億人,一時蔚為熱潮,相關應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OpenAI 推出ChatGPT,以及Google的Google Bard等兩大AI系統可能繼續在2024年交鋒。

AI的發展不得不提為Ai應用提供GPU Ai晶片的輝達,其截至22日止,為止累積飆漲逾234%。綜合媒體報導,輝達2023年度(2023年2月-2024年1月)營收預估為588億美元,將達2022年度的2.2倍水準,可能一舉成為全球半導體營收龍頭,將是33年來,首度有新公司挑戰此龍頭位置。

其它半導體巨頭的營收,三星電子半導體部門2023年營收預估將年減34%至490億美元、英特爾預估將年減14%至539億美元。

輝達在2023年也對台股帶來活水。台股2022年跌4081點,外界關注台股2023年是否回春,但在2023年初時,在全球升息循環下,大盤體走勢仍略顯低迷。

直至輝達挾著AI商機,推升自身股價表現,並帶動台股的Ai概念族群。據統計,2023年台股有多達25檔的AI股股價翻倍上漲,其中更有3檔漲幅逾200%。

四、中共經濟脅迫引反感 成APEC討論議題

2023年是台灣總統大選的選戰年,中共為影響台灣選情,製造台灣社會與產業界的混亂,在年初即宣布對臺灣採取貿易壁壘調查,範圍包括:對台灣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2455項產品,影響相關產品出口中國在ECFA下享有的優惠稅率。

中共4月初宣告的調查期限是10月12日,但在9月又將期限延後至2024年的1月12日,也就是台灣總統大選的前一天,政治與放話意味濃厚。

在12月15日,中共商務部突發宣布部分調查結果,認定台灣對中國的貿易限制構成「貿易壁壘」,且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2024年元旦起,台灣產的丙烯、對二甲苯(PX)等12項產品,中止適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協定稅率。

不過,台灣ECFA有關出口中國產品,據國發會的說法,僅佔整體出口額的4%,而其中涉及前述12項的石化有關產品的出口額約18億美元,與今年截至11月,台灣整體對中國出口額1,389億美元的數字相較,比例並不高。

台灣對中國出口比重最高的是半導體等電子零組件有關產品,截至11月底,半導體的佔比高達四成,金額高達353億。代工廠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說,電子產業出口中國不存在關稅壁壘,也就是零關稅,並不擔心ECFA波及到電子業。

而就業界衝擊部分,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認為,對台塑的衝擊應最大,呼籲台灣產業與資金「遠離中國」。

其實,中共的經濟脅迫並非僅針對台灣,各國都深受其害,因此在2023年11月於美國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上就有相關共識,白宮認為,未來需要開展全球合作,打擊中共的經濟脅迫行為。

另外,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現正於美國舊金山參加APEC峰會,與美國國務院次卿費南德茲(Jose W. Fernandez)作雙邊會談,雙方就針對因應經濟脅迫之情勢交換意見,費南德茲說,經濟脅迫議題為G7重要議題之一。

中共經濟脅迫反全球趨勢,未來勢必成為主要國家積極處理與反制的重要議題之一。

五、政府接力推房市政策 新青安拉抬買氣

圖為從高處俯瞰高雄市苓雅區一帶住宅建築。(中央社)

2023年房市議題持續受到關注,受到全球熱錢效應未完全因升息因素消化,以及缺工與缺料影響,整體台灣房價在2023年仍呈現走揚。而為避免房價失去控制,以及打擊炒作等投機需求,政府在2023年仍有一系列的打炒房措施。

以央行而言,在2023年第一季升息後始得房貸利率升破2%,貸款族的房貸壓力升溫。另外,央行在第二季時祭出第五波選擇性信用管制,規範七都第2戶購屋貸款最高成數上限為7成,並「有條件放寬」跟換屋有關的標準。

另外,內政部在7月1日重磅推出《平均地權條例》,5大子法嚴打炒房,其中針對為市場詬病的預售屋換約(俗稱紅單)轉售等問題,進行禁止,違者重罰300萬元,希望有效打擊市場投機客。

而在12月1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囤房稅2.0」,由現行縣市歸戶改為全國歸戶,且採「全數累進」計稅,針對非自住住家用稅率,多戶且未作有效使用者,稅率從現行的1.5%~3.6%上調至2%~4.8%,最快明年7月上路、2025年5月開始課稅,預計對囤房大戶、持有多戶新屋、有大量餘屋的建商帶來衝擊。

不過,受到升息帶來的房貸利率攀升影響,剛性需求買氣低迷,財政部與內政部在8月1日聯合推動的「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專案,主打一段式機動利率1.775%,低於一般的2%行情,堪稱市場最低利率,且貸款金額提高至1000萬元,貸款年限拉長至40年,寬限期最高5年,吸引許多首購族進場。

房市交易也因有新青安的活水挹注,原先外界估今年買賣移轉棟數可能僅28萬棟上下,如近看好可站穩30萬棟以上,對相關從業者與買房者而言,確為利多政策。

六、稅收大進補創高 全民普發現金6千元

每人普發現金6千元、創下先例。示意圖。(中央社)

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台灣優勢產業包括半導體、電子產品銷售表現亮眼,2021年經濟成長率達6.62%,也同步挹注2022年稅收,超出全年預算數5,237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政府2023年初決定要「還稅於民」,3月24日三讀通過疫後特別預算案,每人普發現金6,000元、創下先例。

根據財政部規劃,普發現金發放資格,包括我國國民(含國內出生並領有出生證明的新生兒)、政府駐外人員及其眷屬、外籍配偶,以及持有永久居留證的外國人等4類人。針對現金發放規劃採取5種方式,包括登記入帳、ATM領現、郵局領現、直接入帳及特定偏鄉造冊發放。

截至2023年10月底領取期限,普發現金預估適用2,355萬人、僅約7萬人未領取,財政部也為了讓更多孕產家庭和孩子分享經濟發展成果,2023年底前出生的新生兒,領取期限將延長至2024年1月31日,但目前領取率不及5成。

不過,普發現金也有許多爭議,當時卸下官職的前財政部長蘇建榮,回歸學者身分後,即呼籲政府應優先還債、不必舉新還舊,增加未來因應重大事件發生時的財政韌性,賸餘應成為補助弱勢或中低所得者的財源。

由於2023年稅收預測將超過全年預算,普發現金年底又重回話題,行政院長陳建仁11月21日表示,若政府總決算有賸餘,將持續加強堅守財政紀律、優先還本,並積極投入各項建設。他說,政府原先要償還的1,110億元已執行完畢,更增加還債150億元,因財政狀況良好、不額外舉債。

七、恆大、碧桂園連環暴雷 金管會:台金融業曝險可控

圖為江蘇省鎮江的一棟建築頂部的碧桂園標誌。(STR/AFP)

2023年下半年,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恒大、碧桂園陸續暴雷,這把火也燒到中國規模最大的民營資產管理公司「中植系」旗下的中融信託,市場憂心「中國版雷曼風暴再起」;金管會也緊急清查台灣金融三業曝險,認為風險仍在可控範圍內。

中國實施房市「三條紅線」政策,讓許多建商難以取得低利資金,造成週轉資金短缺,建商可以說是措手不及,開始陷入經營困境、資不抵債,加上中國房市長期供過於求,也點燃房市泡沫危機。

中國大型地產開發商碧桂園,自2023年8月傳出未支付2筆已到期的美元債息,導致碧桂園股債齊跌,外界認為,碧桂園開發項目數量為恒大集團的4倍,若碧貴園違約,影響層面恐比恒大更嚴峻。

根據金管會統計,金融三業對碧桂園曝險金額逾新台幣3億元,包括本國銀行授信曝險902萬美元(約新台幣2.86億元)、保險業零曝險、證券自營商曝險1,977萬元,強調風險仍可控。

「中植系」旗下中融信託投資者,2023年8月也陸續收到產品停止兌付通知,涉及至少3,500億人民幣;曾為中國第二大房地產開發商的恒大集團,2023年8月17日也依《美國破產法》第15章在紐約聲請破產保護,為市場投下震撼彈。

金管會當時回應,金融三業均無持有恒大地產曝險部位,僅14檔投信基金持有新台幣0.56億元曝險;至於對中植系集團曝險也均為零,台灣金融業可謂全身而退。金管會說,整體國銀對中曝險呈現下滑趨勢,截至2023年9月底,曝險達新台幣1兆86億元、占淨值比,已連十降。

八、2024年經濟成長估「保3」 11月出口再轉正

圖為基隆港。(中央社)

主計總處2023年11月28日公布最新經濟預測,再次下修台灣2023年經濟成長率至1.42%,這是從金融海嘯後、14年以來最低紀錄,但預測2024年景氣可望好轉,經濟成長率上修0.03個百分點至3.35%。

主計長朱澤民坦言,台灣出口及投資表現不如預期,成為再下修關鍵,不過預期民間消費將維持熱度、挹注消費動能。

央行2023年12月也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從1.46%降至1.4%,並上修2024年經濟成長率,從3.08%調高到3.12%。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國際機構預期2024年全球商品貿易成長回溫,加上新興科技應用商機、低基期等因素,因此2024年經濟成長有樂觀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出口在2023年9月揮別陰霾,9月出口規模達388.1億美元、年增3.4%,終止了連續12個月下滑。儘管10月再度翻黑,但11月出口374.7億美元、年增3.8%,再次止跌回升。

財政部預估2023年第4季出口可望正成長,全年出口規模上看4,300億美元,將創歷史第三高,但應注意作為先行指標的外銷訂單數據,經濟部公布11月外銷訂單微幅年增1%,但預估12月再翻黑。

經濟部預測,2024年隨著通膨趨緩、美國降息氛圍濃厚,可望推升終端消費,加上AI商機拓展半導體需求,皆有助於2024年接單動能。整體出口及外銷訂單表現,2024年將比2023看佳。

在製造業景氣方面,台經院發布2023年11月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93.2點,雖較上月93.77點下滑、但幅度有限。其中,鋼鐵基本工業、電子機械業對未來半年景氣看法較為持平,化學工業、塑膠製品業與運輸工具業則偏向悲觀,整體製造業仍持穩。

九、金管會兩階段剷「萬年獨董」 504家上市櫃公司要換人

立法院2023年5月30日三讀通過《證交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即俗稱的「光洋科條款」,明定上市櫃公司對自家董事提起訴訟、召集股東會及董事為自己與公司交易時,須採「審計委員會合議」通過,避免獨立董事發生濫權、公司股東會鬧雙胞的局面。

三讀條文也指出,公司重要經營策略需要審計委員會全體1/2以上同意,並送董事會決議,為避免影響公司重大財務業務事項運作,審計委員會若有正當理由導致無法召開時,除財報需要獨董同意意見,其餘包括重大資產或衍生性商品交易等11款事項,應以全體董事2/3以上同意的特別決議行之。

由於台灣上市櫃公司家族企業多,獨董大多為大老闆朋友,或是學校教授、律師及各家公司高層主管,因不少人一當就超過10年,被外界戲稱為「萬年獨董」。金管會也宣布2階段強化公司治理,避免產生「萬年獨董」問題。

首先,從2024年起,資本額達10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獨董席次要超過1/3,第二,公司獨董任期不能超過3屆(9年),兩項措施2027年將擴大到全體上市櫃公司適用,將與多數國家要求相符。

根據金管會統計,新規定影響上市櫃家數最多729家(未歸戶),光是面臨「萬年獨董」撤換就有504家。不過,這也讓業界擔憂會引爆「獨董荒」。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強調,證基會建立的獨董人才資料庫,目前多達1,500多位人選,依現行規定,每位獨董人選最多可擔任4家上市櫃公司獨董,等於供給面至少有6,000人次,不至於有獨董人才不足問題;證期局長張振山認為,2024年受影響上市櫃僅25家,若各公司有更好人選也可以延攬。

十、台商前11月新南向投資續超中國

美國總統拜登2023年8月9日正式簽署行政命令,限制企業與個人投資中國的半導體與微電子、量子運算、部分人工智慧系統等三大領域,防止美國技術和資本投入中國軍事發展、威脅美國國安的科技,為限制對中投資開下第一槍。

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哈夫鮑爾(Gary Clyde Hufbauer)認為,該行政命令預估會讓美國對中投資帶來寒蟬效應。

不過,其實美中貿易戰自2018年開打至今,台商對中國投資就持續銳減,並開始分散布局,加上各國近期開始「去風險化」,也加速國際大廠調整供應鏈的步伐。

經濟部投審司2023年12月20日發布最新統計,2023年前11月對中國大陸投資核准達305件、年減7.58%;核准投資金額為29億6,485萬美元(約新台幣889億4,550萬元)、年減33.91%,可看出台商對中國投資有持續收斂的趨勢。

由於政府近年推動新南向政策,鼓勵台商不應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從過去倚賴中國市場,逐步向東南亞國家轉移。

2023年前11月對新南向國家投資續揚,核准件數195件、年增35.42%;投資金額為51億3,617.5萬美元(約新台幣1,540億8,525萬元)、年增7.26%,新增投資反超中國的態勢延續,主要投資包含新加坡、越南及泰國等地。

經濟部長王美花2023年11月28日曾在日經亞洲(Nikkei Asia)專訪時說,台灣2022年對東南亞及南亞投資首度超越中國,隨著美中貿易緊張氣氛持續推進,這種趨勢將延續下去。她說,台灣政府遠離中國的新南向政策,是一個重要里程碑,可望讓供應鏈更具韌性。

責任編輯:陳玟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