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新竹市國際風箏節9/2登場 6國頂尖好手秀特技

新竹市國際風箏節即將在9月2日、3日於新竹漁港登場,市長高虹安(前排左5)歡迎大家來新竹賞風箏、逛市集、欣賞最美海岸線。(林倩玉/大紀元)
人氣: 4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3年08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倩玉台灣新竹報導)新竹市國際風箏節即將在9月2日、3日於新竹漁港登場,新竹市政府今(28)日舉辦活動宣傳記者會,現場展示部分風箏,其中16米大型鲸魚相當吸睛。市府透露,全球最大、長達30米鯨魚風箏在活動當天才會亮相,市長高虹安也說,今年除了多種海洋生物造型風箏齊聚在南寮天空自在飛翔,還可看到來自6國共15個國際頂尖風箏團隊帶來精采的風箏秀,及代表各國特色的風箏、夜光風箏秀,歡迎國人來新竹賞風箏、逛市集、欣賞最美海岸線。

今年國際風箏節以「海想來」為題,會場將展出近千隻風箏作品,其中有許多海洋生物,還有首度曝光的「石斑魚」、「曼波魚」造型風箏,在天空中飛揚就像海洋生物悠遊在海裡一般。
今年國際風箏節以「海想來」為題,會場將展出近千隻風箏作品,其中有許多海洋生物,還有首度曝光的「石斑魚」、「曼波魚」造型風箏,在天空中飛揚就像海洋生物悠遊在海裡一般。(林倩玉/大紀元)

高虹安說,今年國際風箏節以「海想來」為題,會場將展出近千隻風箏作品,包含「40米章魚」、「30米鯨魚」、「30米魟魚」等海洋生物風箏,以及首度曝光的「石斑魚」、「曼波魚」造型風箏,在天空中飛揚就像海洋生物悠遊在海裡一般,還有逾百隻風箏齊飛的壯觀夜光風箏秀,帶來一場絢麗奪目的視覺饗宴。

高虹安說,此次市府攜手亞洲國際風箏聯合會,邀請瑞士、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日本,以及全台超過百位的專業風箏好手連袂演出,現場將放飛來自泰國14米高的「HAYAK」,以及「新加坡魚尾獅」、「瑞士牛」、「馬來西亞鯨魚艦隊」等造型風箏,以國際多元豐富的內容讓大家抱著「還想來」的驚喜與期待。

亞洲國際風箏聯合會理事長鄭凱元表示,不同以往的是,今年的國際風箏節還結合食魚教育與環保淨灘,規畫各種親子活動,包括一夜干、魚拓、漁樂木工及風箏彩繪等DIY活動,教導小朋友如何愛護海洋環境。他也提到,因顧及衛生,這次的魚拓並非用真的魚,而是在木頭上刻上魚的圖樣,再拓印出來,因此也可稱為木拓;木工DIY則邀請到國內知名藝術家來教孩子們如何製作一隻小魚,木頭則是在新竹漁港合法取得的漂流木,環保又具意義。

亞洲國際風箏聯合會理事長鄭凱元透露,30米鯨魚風箏很少見,目前全世界不到6隻,今年日本及馬來西亞將帶來的2隻,歡迎大家一同來觀賞。(林倩玉/大紀元)

至於將展出的30米鯨魚風箏,鄭凱元也透露,這樣大的鯨魚風箏是在紐西蘭限量製作,目前全世界不到6隻,每一隻造價約20萬到30萬新台幣,價格不斐。「因為限量,所以稀奇」,今年在活動中,一次就可看到由日本及馬來西亞帶來的2隻30米鯨魚風箏,非常難得。此外,「石斑魚」造型風箏是首次在全世界放飛,地景的彩虹魚也都是首次公開,值得期待。

產發處長許智堡表示,今年國際風箏團隊將攜手呈現精采風箏秀,包含馬來西亞團隊的鯨鯊風箏艦隊、新加坡團隊除了知名魚尾獅外,將帶來新加坡摩天輪等標誌景觀的橫幅夜光風箏;還有榮獲特技風箏世界冠軍的日本AIRREX團隊,除了展現高超技巧的飛行表演外,更安排台日聯演的精采特技風箏秀。

新竹市長高虹安邀大家一起到新竹漁港賞風箏、玩風箏、逛市集,度過愜意的週末假期。(林倩玉/大紀元)

許智堡說,主舞台更有一系列精采的表演節目,包含momo家族親子表演、大型小丑秀、新象創作劇團演出及夜光溜溜球等,另規畫古董車展覽展出多款有故事、有特色的老爺車,以及辦理食魚生態教育活動傳達海洋永續發展的重要性,民眾也能順遊南寮漁港波光市集、魚鱗天梯、17公里海岸線等觀光景點,感受新竹自然之美。

產發處說明,民眾於活動期間至新竹漁港波光市集、漁產直銷中心、貝殼市集及南寮周邊店家消費,並以「行動支付」方式付款(不限消費金額,便利商店除外),即可於活動會場「紀念風箏兌換區」,出示活動當日行動支付消費頁面兌換紀念小風箏1支,每日限量500份,換完為止。此外,DIY活動開放現場報名參加,歡迎大小朋友一起到新竹漁港來享受歡樂假期。

今年新竹市國際風箏節結合食魚教育與環保淨灘,規畫各種親子DIY活動,圖為活動之一,小朋友拿著上刻魚圖樣的木頭,製作魚拓。(林倩玉/大紀元)

產發處補充,今年風箏節市府也特別與旅宿業者合作,新竹火車站亦設有直達新竹漁港的免費接駁車,歡迎市民朋友多加利用。

產發處提醒,近期熱帶低壓與對流雲系發展旺盛,本活動如因颱風或其他天然災害有停止、延期或其他調整消息,市府將公告於2023新竹市國際風箏節官網,及新竹市國際風箏節臉書粉絲專頁。

2023年新竹市國際風箏節還規畫古董車展覽,展出多款有故事、有特色的老爺車。(林倩玉/大紀元)

責任編輯:陳玟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