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論壇】鄧樸方失勢 習鄧家族恩怨未了

人氣 6035

【大紀元2023年09月29日訊】中共元老治國的背後其實是一大批紅二代的人物,其中鄧樸方是這批人的標誌和精神領袖。9月18日至20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主導殘聯三十多年的鄧樸方正式退出殘聯,中共中紀委前副書記楊曉渡接替鄧樸方任殘聯名譽主席。楊曉渡是習近平的親信,這意味著習派官員全面進駐殘聯,也凸顯了紅二代太子黨正在全面退出中國的權力核心。那麼,習近平這個舉動是要把紅二代、太子黨的巢穴或者它的基礎給全部端掉嗎?

 

幹部圈子造反能力最強 習害怕禍起蕭墻

中國民主運動活動家魏京生在新唐人《菁英論壇》節目中指出,習近平的這個動作實際上在警告整個紅二代的幹部圈子。從文革開始,幹部這個圈子在北京政治裡的影響力一直都很大,到現在這些人都七十多歲了,但他們的兒子、孫子其實還是這個大圈子,這個圈子是很牢固的一個圈子,因為當年一起受打壓,一起造反等等。而且可以說在中國社會中,這是一個造反精神特別濃厚的一個群體,裡面各種樣的人都有,也沒有誰是絕對的領袖,但是反抗精神很強。特別是在整個中國社會從老百姓、從幹部階層到知識分子階層都特別討厭、特別反對習近平的這個形勢下,由誰來帶頭造反就很重要。

習近平瞄上這個群體,那是因為習近平也很了解他們,他自己也是這個群體出來的。所以他捏柿子撿軟的捏,其實鄧樸方離開政界已經很多年了,歲數也不小了,而且很多年已經不擔任什麼職位,就弄個榮譽職位。那習近平撿他這個軟柿子捏,拿他來殺雞嚇猴,這確實是針對這個所謂的紅二代群體,習近平已經感到危機了,所以他要先下手為強,壓制一下,免得這個群體造他的反。

大紀元時報總編輯郭君在《菁英論壇》表示,八十年代中共開始進入寡頭政治統治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家族、門閥勢力,就是他們政治的地位是可以通過家族來傳遞的。在中國大陸所謂的家族門閥就是我們說的太子黨,其中最重要的家族就是包括鄧小平、陳雲、王震、彭真、薄一波、習仲勛、李先念、楊尚昆等這批人,這些家族中的紅二代影響最大、勢力最大的當然是鄧樸方莫屬了,習近平他要落實一尊的地位,最大的威脅當然是來自這些人,那當然鄧樸方的勢力最後是一定要除掉,起碼在政治上的影響力要把它除掉,不能讓他有一個官方的勢力。

郭君表示,其實對習近平來說,他現在最重要的是所謂政治安全,這個政治安全不是國家的安全,甚至不是政黨的安全,而是習近平個人政治地位的安全。習近平上臺之前他主要做的攻略也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上臺之後這個問題就更加重要了。

我們看到的過去十多年來,中共最高的政治任務是兩個確立和兩個維護。兩個確立是確立習近平黨中央的核心和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兩個維護是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維護總書記是黨中央的核心和全黨的核心地位。在這四個內容中有三個是要確定習近平在中共內部不容置疑的絕對權威,這其實凸顯了習近平的不安全感。正因為如此,中共黨內的各種整肅清洗都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那麼誰對習近平威脅最大呢?在現在的中國,那就是太子黨紅二代,這也是個人獨裁體制先天帶來的最大問題,所以我們看到習近平會清洗太子黨,特別是他現在非常弱的時候,會更加引起他底線思維的那個防範意識:萬一有不安全的情況發生呢?

「抬習壓鄧」成趨勢 習近平走回毛模式

大紀元資深編輯與主筆石山在《菁英論壇》表示,如果習近平真的做事很成功,從勝利走向勝利,那麼太子黨的這些所有威脅都會被淡化,但是如果他做事情遇到很多障礙,一個錯招加一個錯招的話,這個問題反而會凸顯。最近幾年中共拚命搞這種「抬習壓鄧」,就是說要把鄧小平原來的那套東西給壓下去,把習近平這一套要給抬起來,以《習近平思想》取代《鄧小平理論》,現在很明確這已經成了一個趨勢。

石山說,我知道在江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貶鄧的一個運動。在中共的左派裡面,比如說那個「烏有之鄉」,我們在美國還見過「烏有之鄉」曾經的早期的一個人物,他說最早的時候「烏有之鄉」的目標就是鄧小平,所以他們提出來「走資派還在走」,那說誰呀?走資派的劉少奇已經沒有了,這個只有鄧了,所以基本上矛頭就是對著鄧的也對著江的。但是後來黨內有更聰明的人跟他們講,你們不要把矛頭對著這兩位,要不然你們很麻煩。所以他們這一批中共左派後來就開始跟黨內一些人就合作,結果現在的情況反而是他們佔上風了,而且在黨內現在特別活躍。我們看到現在中共宣傳部門、理論部門推出來的很多東西,都是曾經在「烏有之鄉」裡面提到過的一些事情,否鄧、否江、否朱鎔基、溫家寶,包括一系列後面的這些官員,基本上全面否定。他們的意思就是要走回到文革之前,就是要繼續革命。

魏京生在《菁英論壇》表示,習近平現在要單搞一套東西,要否定鄧小平這套。實際上鄧小平這個改革是個半吊子的改革,前期有一定的成功,但是它也走到頭了,整個政治體制對於市場經濟的損害作用遠遠超過了支持作用,那麼這個體制必須要變了。就是鄧小平的路線走到頭了,這在習近平以前,大家已經意識到了。

但是往哪兒走?往哪兒改呢?要麼就是改成像西方這樣的民主制,民主政治管理之下的市場經濟,要麼就是回到從前,習近平認為他搞了一個新模式,其實還是毛澤東和斯大林這種模式。

那麼在這個情況下,可以說黨內一些人,當然他們因為在鄧小平時代賺了錢了,或者得了各種各樣好處了,他們很懷念鄧小平,這部分人確實也不少,力量也比較強。但是這裡頭大家沒有注意到,所謂的紅二代並不都是賺到錢的,也並不都是當了官的,絕大部分都是一般的幹部,或者說現在已經退休了等等。那麼這些人由於改革開放這麼多年,越來越覺得西方這個民主制度是更好的制度,這一點大家有共識。習近平上臺以前為什麼到處跟人宣傳說,他要學蔣經國開放黨禁報禁呢?就是他也看到了大多數人希望中國走向民主,特別是眼界比較開闊的這些精英階層,包括這些幹部子弟等等,他們更強烈的希望中國走向民主自由這樣的一個制度。所以習近平拿這個來號召,讓大家支持他,保證他能上臺。但是他上臺以後政策完全變了,跟這些知識精英、政治精英、商業精英階層就慢慢脫離了,他搞了獨裁專制這一套,大家慢慢越來越不能接受了。

那麼這個情況下,所有這些精英們造反精神最強的恰恰就是文革中形成的幹部子弟這個群體,這些人一直在下邊有小動作,一直沒停,我這邊都有消息的,因為他們跟我有聯繫。所以在這個情況下,習近平除了打擊軍隊裡的人以外,現在集中力量打擊這幫幹部子弟(當然軍隊的紅二代、紅三代也比較多),這是習近平一個很重要的做法,他必須這麼做,不然他很可能很快就要被這些人給幹掉。

鄧樸方一度失蹤 習鄧家族恩怨未了

石山在《菁英論壇》表示, 2018年我在香港的時候,那個時候代表《自由亞洲電臺》,我在那兒負責香港的記者站。北京那邊就有這麼一個人,當然我們都知道他是什麼樣的角色,他就定期跑來要找我吃飯,要請你吃飯。吃飯就吃飯,大家就互相聊嘛,他其實就是要套一些事情,這個我也清楚。有一次,應該是2018年的春天還是夏天的時候,他有一次吃飯的時候,突然問了我一句話,他說「鄧樸方到底在哪?」我當時很吃驚,我說鄧樸方不是應該在北京嗎?怎麼會問我呢?應該你們比我清楚啊!但是這個問題讓我想到,鄧樸方當時很可能已經不在中國了,可能不在北京了。

郭君在《菁英論壇》表示,習近平剛剛上臺的時候,他是得到太子黨的支持,原因就是他說要改革開放。但是有一點,太子黨大部分人不認同他對薄熙來的處理,其中鄧樸方的態度就特別突出。據我所知,鄧樸方並不是因為他喜歡薄熙來,而是因為他認為黨內鬥爭不要把人置於死地,輸了下臺就算了,就是別搞批倒批臭那一套,所以他當時託人帶話為薄熙來說情,就是不要做的太絕。但是習近平沒有採納,這是他們之間的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2018年鄧樸方在財經大會的講話,那時候全世界都知道了。那次講話,他強調了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大時代,當然他強調這個大時代就是否定了習近平提出的新時代。鄧樸方說改革開放這個路線形成的大時代要長期堅持下去,意思就是說不要自己搞一套了。那這個衝突就比較大了。

2020年疫情剛剛開始的時候,網路上傳出很有影響的一封信,就是所謂的鄧樸方長篇公開信批評中央現在的做法,那個寫法是非常內情的人才寫得出來,外面的人不在那個圈子是寫不出來那些話的。但是這封信,外界是沒有辦法核實是不是鄧樸方寫的。這又是鄧樸方和習近平之間的一個問題了。當然還有吳小暉的案子,這是這一代人的事情。

郭君說,習鄧兩個家族以前的恩怨也很多。習仲勛是六十年代初被打倒的,當時鄧小平是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就是管理日常事務,習仲勛倒臺一定和鄧小平有一個直接的關係。實際上中共建政之後毛澤東要調一批稍微年輕一點的人進中央,鄧小平和習仲勛都是那個時候調進北京的。那時候習仲勛是西北局的書記,鄧小平是西南局的書記,還有其他的,比如中南局的陶柱,華東局的饒漱石,東北局的高崗。結果大家都看到了,除了鄧小平,其他人都被打倒了。這批人是可能接班的中共第二線人物,他們之間處在一個非常激烈的競爭關係,最後是鄧小平勝出了。但是六四之後,習仲勛因為對派軍隊鎮壓學生有些看法,他是屬於比較自由派了,所以他也受到了壓制。習仲勛六四之後住在深圳,他是幾乎從來不去北京,鄧小平死後他才回去過一次。所以習鄧兩家之間,如果算上吴小晖,那就是三代人的恩怨了。

新唐人、大紀元推出的新檔電視節目《菁英論壇》,是立足於華人世界的高端電視論壇,該節目將彙集全球各界精英,聚焦熱點議題,剖析天下大勢,為觀眾提供有關社會時事和歷史真相的深度觀察。

本期《菁英論壇》全部內容,敬請線上收看。

《菁英論壇》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

相關新聞
【菁英論壇】中南海黑洞 軍隊謀反是宿命
【菁英論壇】管制菜刀 中共統治不合法的恐懼
【菁英論壇】袁世凱功過 七大改制 兩大爭議
【菁英論壇】密訪靈隱寺 習臨時抱佛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