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道成混亂無序的「第三世界」考驗政府管理智慧

人氣 1203

【大紀元2024年02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偷渡「潤美」潮和無牌小販的出現打破了小販發牌制度的平衡,不僅有牌小販投訴他們妨礙了自己的生意,居民也對攤販阻街表示不滿。店舖不甘示弱加入店外經營,理由是「門前3英尺(0.9米)擺賣法令若強制執行,八大道一半商家將無法生存」。隨著街頭小販、沿街店舖和行人之間緊張關係的不斷加劇,問題日益突顯。

商家門前的陳列架遠超規定的3英尺(0.9米),越擺越遠,在人行道另一側也搭台販賣。(蔡溶/大紀元)

在布碌崙八大道,街頭小販的增多引發了不少問題。小販在商鋪門口兜售相似的商品,行人圖方便和便宜自然被小販截留。面對不公平競爭,實體店在自己店門口出攤,先把櫃檯放門口,慢慢的在上面搭個帳篷,慢慢的在街道另一側也搭台,慢慢的每家都這樣。小販也見縫插針占路,慢慢的行人發現無路可走了。

實體店在自己店門口出攤,在上面搭個帳篷,水果、衣服都擺出來了,街道逐漸大變樣。(蔡溶/大紀元)

「這些人把街道當成了他們的商店,充分利用公共資源。紙箱垃圾的增多,再加上行人隨意丟棄的垃圾,導致整個衛生環境變得很差。」正在倡導在八大道建立商業改進區(BID)的凌飛表示,無證小販如果不加以整治,時間久了髒亂程度和安全問題會不斷升級,八大道也就變成一個「混亂無序的第三世界」。

「我關心的問題是,如何調動執法資源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華人就是怕城管,你跟他們講再多都沒用。」凌飛說,但如果八大道效仿大陸的做法,派遣大量的城管來進行整治,可能就變成一種中國特色的管理方式。有沒有其他出路呢?

華埠共同發展機構行政總監陳作舟表示,小販這個行業不交租、不納稅、不給垃圾費,以低價傾銷的方式獲取利潤,「錢」景相對容易,因此吸引愈來愈多的攤販阻街逐利。

「但不管他做了多少生意,都跟政府沒關。清潔工人、警察巡邏、公校教師的薪水從哪裡來?而他賣了多少東西都不申報,等於沒有收入,他還要申請政府的補助津貼、醫療保險,那政府是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陳作舟說,從政府、店家、居民、治安的角度看,小販都需要進行管理。

紐約大蘋果城:移民潮與蘋果小販

上世紀40年代,紐約的大街小巷也是一副小商販隨意擺攤的亂象。陳作舟提到過去的歷史說,曼哈頓唐人街曾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後來在前市長拉瓜迪亞(LaGuardia)的領導下,進行了整頓,將小販移至政府建造的市場區,其中最著名的是下東城的Essex市場。

1940年代的Essex市場。政府在這個曾經是街頭商販雲集的地方,建起了一個封閉的市集。(Image Via NYPL)

根據舊時紐約公共市場部的報告,推車在1866年首次出現在喜士達街(Hester St.,今天的華埠香港超市一帶),到了1900年,紐約已有2,500個露天攤販,到1940年代拉瓜迪亞市長成立公共市場部門時,小販的數量激增至大約14,000名。其原因是新移民大量湧入紐約,但接著而來的經濟大蕭條造成失業激增,小販成為他們的一種生計方式,販賣一些便宜的蘋果或土豆。

美國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一位蘋果小販在街上賣蘋果,地點不詳。(Fotosearch/Getty Images)

1930年秋天,國際蘋果運銷商協會主席Joseph Sicker提出讓人們賣「五分錢一個蘋果」來謀生,據說解決了4,000到6,000人的就業問題。但由於小販太集中,街上到處是蘋果核,於是警察介入,禁止在很多地方賣蘋果。到了1931年,沒有了便宜的蘋果,小販沒有利潤,這個計劃失敗了。

為了解決小販密度和競爭的問題,市長拉瓜迪亞提議建立一個室內市場,讓街頭小販進屋。1940年1月,Essex市場開業,四層大樓內共有475個攤位。市場的經營一直延續至今,經過幾次裝修和擴建,現在由紐約市經濟發展機構(NYCEDC)監管,裡面都是固定攤販,出售昂貴的手工奶酪、麵包、農產品和肉類。

為了保護當地商家利益,拉瓜迪亞市長通過限制街頭商販的總數量,推行了街頭小販許可證制度,並在1945年將許可證數量限制在1,200張。此外,食品小販還需額外獲得衛生部門的許可。到1980年代郭德華(Ed Koch)市長時期,食品小販許可證上限提高到3,000張,但一般商品類攤販許可證被限制在853張,政府停發小販牌已多年。

從拉瓜迪亞市長開始,紐約市的大多數市長都對街頭小販採取嚴管政策,例如加強執法(丁勤時)、限制更多街道、設禁攤區(朱利安尼)和提高罰款(彭博)。但彭博市長也在低收入社區增加了「綠色小販」的許可證。在白思豪市長的任期內,市警不再打擊街頭無牌小販,執法權從市警察局轉移到市消費者局。現在亞當斯市長則把街頭小販的監管權轉交給清潔局(DSNY)。

管理小販:禁、放、疏導、改道

時至今日,小販議題成為八大道華社的一個難題。究竟怎樣管理小販才算合理?有人說要嚴管,有人說要給人家活路,眾口難調莫衷一是。然而事情的發展卻不容長期拖延。

陳作舟表示,觀察國外和紐約歷史上解決類似問題的經驗,可以提供八大道參考。管理小商販的方法有多種,例如嚴管、放寬、疏導等。

例如,巴黎實施了「提高違法成本」的措施;而紐約時代廣場也曾經是一個骯髒混亂的地方,有很多現金交易,垃圾遍地,無照小販、路邊拉客、販毒、盜竊及街頭賭博詐騙等,警察總是在那條街上忙碌。通過市長中城公民委員會(Mayor’s Midtown Citizens Committee)的協調努力,成功讓時代廣場煥然一新。

其中的關鍵之一是中城執法專案組整合了所有執法工具,聯合律師、調查員、檢查員和城市規劃師,尋找新方法消除非法商業活動,關鍵之二是政府與私人機構協調一致的努力。紀錄片《戰勝一切困難:42街》(AGAINST ALL ODDS: 42ND STREET)詳細介紹了這個過程。

管理小販的另一種方法是疏導,就像紐約曾經運作的Essex市場一樣。該市場將街頭小販納入管理軌道,建造了一個室內市集,其中的關鍵是引導顧客前往。然而,將街頭小販轉移到疏導區(固定小販市場)相對容易,但將他們的顧客引導至疏導區則困難得多。當顧客不跟隨時,小販就會重返街頭。

2008年3月17日的下東城Essex市場。(Wikipedia公共領域)

最後,開放其它途徑也是一個思路,紐約市有很多街頭集市、農貿市場和跳蚤市場,將路邊攤集中在一起,增加更多商業活動。例如,意大利人擅於向政府申請路段舉辦街頭集市,幾十年來,他們每年向政府預先申請主要街道的街頭集市許可證。

陳作舟說,集市在全世界都很受歡迎,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案。華埠BID也舉辦了三年的夜市,但搞夜市,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廁所,二是要有水給食客洗手。

凌飛提出,八大道華人區的街頭小販密度過高,造成衝突和髒亂,可是七大道就沒人。他建議將七大道和八大道的39街至65街路段改成一對單行車道,以分散小販和車流。但他反對在這些路段加建額外的自行車道,認為市交通局的7/8大道改道案中的單車道會影響交通效率,而他的建議是將雙向雙車道改成單向雙車道。

大家有什麼樣的建議呢?

相關文章:他山之石:SoHo BID應對街頭小販的方式
紐約攤販歷史:從街頭小販到千萬富豪 移民立足點與唐人街變遷
小販、店家、社區:解決街頭販賣的難題

攤販、店家、行人各有權利,如何平衡是解決攤販問題的關鍵。圖為八大道部分路段,小販路邊擺攤(右側)和人擠人的情景。(蔡溶/大紀元)

責任編輯:鄭樺

相關新聞
河南小販賣菜賺21元被罰11萬 引爭議
食環署小販事務隊增隨身攝錄機 工會指攝錄片段可呈堂
舊金山米慎區禁街頭小販販售商品 遭抗議
小販口述:走線新移民大增 失業轉擺攤謀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