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頭份市公所 青銀共創‧農廢轉生─淺山農藝特展

歡迎大家來頭份市公所藝術館參觀 青銀共創‧農廢轉生─淺山農藝特展(許享富/大紀元)
人氣: 44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4年03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文敏台灣苗栗報導)「青銀共創‧農廢轉生─淺山農藝特展」,是由苗栗縣藝耆協會進行策展及頭份市公所補助的展覽活動,展覽期間113年3月10日至3月17日 9:00~16:00於頭份市公所藝術館展出。

農廢區 資源循環利用作品展
農廢區 資源循環利用作品展(許享富/大紀元)
頭份市長羅雪珠表示,此次活動展現出頭份在地創生、 社造、永續、長照等一次跨領域整合及互助共好的成果。並與青年職人合作,共同努力保存、傳承及創新客家文化技藝。
頭份市長羅雪珠(右)和策展人龔筱瑜(左),此次活動展現出頭份在地創生、 社造、永續、長照等一次跨領域整合及互助共好的成果。並與青年職人合作,共同努力保存、傳承及創新客家文化技藝。(許享富/大紀元)
青銀共創‧農廢轉生─淺山農藝特展 創作群
青銀共創‧農廢轉生─淺山農藝特展 創作群(許享富/大紀元)

苗栗縣藝耆協會長期辦理社區關懷照顧據點,同時藉由勞動部多元就業方案駐點社區活動中心,陪伴社區鄰里長者,並提供預防失能老化的生活觀念。協會強調以藝術的方式,規劃各類創意手作課程,帶領長者接觸多元的美學形式,並運用自家廢棄家用物品,以社區周邊植物為媒材,發揮自身創意,製作美觀又實用的手工藝品,同時亦能促進長者間相互協力、共享精神,並且與在地青年職人合作,進而努力達到老幼共學、青銀共創與傳承地方文化的目標。

此次展覽作品由在地青年與上興社區長輩們共同創作,並規劃五大展區:包含「體驗區│藝文教育提升」、「藍染區│實現在地安老」、「織藝區│地方創生韌性」、「農廢區│資源循環利用」、「植染區│生態永續發展」等五大主題。

體驗區設置「刷染」與「槌染」兩種體驗區域,「刷染」區域,由極易上色的柿汁直接刷在材料上,形塑出極富瑰麗的作品;「槌染」區域則是採集本地、外來或觀賞植物,透過石頭與膠槌敲打至布料上,透過排列方式組合成有趣,並具有美感的圖樣。

展覽期間,協會也與瑪奇兒(3/12)與維果(3/14)兩間幼兒園合作,由長輩志工協助帶領小朋友,傳承在地文化與手作技藝,同時展場也提供簡單的工具,讓一般民眾,發揮自己的創意及感受刷染及槌染其中的樂趣。

創作品一
創作品一(許享富/大紀元)
各種植物葉的色染布樣
各種植物葉的色染布樣(許享富/大紀元)

Y柿汁刷染:現場免費提供30片木料杯墊,創作完即可帶回家,數量有限,發完為止。

Y植物槌染:現場提供新鮮植物、布料,可於現場共同參與創作。

藍染區的藍染是不同於一般植物染的熱染方式,係以常溫調配染液,使之發酵還原溶解,並將布簾以紮、縫的方式,藉由幾何圖形與線條,排列製作出各種美麗情境,接著再經過十次以上的浸泡上色,讓布的顏色達到深層飽和,拆線之後呈現強烈對比,展現出如詩如畫的染布作品。

織藝區展示了舊式腳踩縫紉機及利用廢布製作的療癒小物:

頭份市長羅雪珠看到現場舊時的裁縫機,一時興起,展現青春的記趣。
頭份市長羅雪珠看到現場舊時的裁縫機,一時興起,展現青春的記趣。(許享富/大紀元)
參展創作者賴瑞霞表示,參加活動,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如美學、工藝與創作,活到老學到老,很開心,有責任感去完成。不會在家老看電視。
參展創作者賴瑞霞表示,參加活動,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如美學、工藝與創作,活到老學到老,很開心,有責任感去完成。不會在家老看電視。(許享富/大紀元)

早期家戶必備的腳踩縫紉機是過去的重要工具亦是重要的嫁妝,如今已在工業化及大量生產下,漸趨式微,協會將其重新修復展示,期待讓傳統縫紉文化持續轉動;同時為了減少環境負擔,邀請社區長輩們將自家不用的舊衣、廢布回收再次利用,製作成療癒且實用的各類小物,進而延續傳統工藝與文化情感。

農廢區是利用在地農作物如芭樂、楊梅、黑豆等,因這些農作物每年需進行疏果、修枝,留下大量農業廢棄物,而這些廢棄物皆是極佳的植物染材,透過與在地農家合作,可減少農民露天燃燒廢棄農作物的汙染,並帶領社區長輩將枝葉洗淨並熬煮,再以紗布過濾顯現出獨特的黃綠色系大地,搭配長輩們的想像力,藉由各類技法展現極具豐富、華美的圖形創作。

各類食材作物均可成為極佳的染料,此次植染區是用洋蔥、柿子透過熱煮的方式製作染汁,亦將外來種帶來原生植物棲息危害的小花蔓澤蘭,以敲拓或移印的方式,把枝葉的形狀復刻在布料上,顯現出植物最原始的紋理、形狀、深淺,除了展示視覺豐富性與生態多樣性,透過長輩的巧手與創意,以藝術的方式和生態永續共存。

頭份市長羅雪珠表示,此次活動展現出頭份在地創生、社造、永續、長照等一次跨領域整合及互助共好的成果,特別是讓社區長輩們擔任展覽的主角,打造鄰里空間美學,並與青年職人合作,共同努力保存、傳承及創新客家文化技藝,歡迎市民朋友到現場參觀,體會社區工藝之美。

責任編輯:林勤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