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16屆三中全會未觸及經濟體制深層問題

標籤:

【大紀元10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季寬特稿)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十四日結束,會議通過了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儘管這項決定洋洋灑灑,但深入觀察,由於仍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因而勢難解決現存黨政經糾纏不清的深層次問題,不但使得十六屆三中全會雷大雨小,中國的改革也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中共自一九七八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改革開放,一九九三年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過去計劃經濟體制的封閉做法,例如價格已由市場決定,企業取得一定自主經營權等。

但是,政企不分、黨企不分的問題始終無法化解,因為中共仍緊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意識形態,這就造成遍地「以官扮商」的怪象,企業董事長、總經理的權力,來自上級黨政領導機關,而非其出資與經營才幹。流弊所至,輕者影響營運效率,重者權錢交易橫行,官風如何不壞。

更有甚者,除了具有發展前景的私營企業外,中國至今難以形成純正的企業家階層,對經濟及社會的健全發展影響至巨,連帶使得政治體制改革受到結構性限制。而已無法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政治制度,再反轉回來局限經濟的正常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特色。

  這些問題,中國大陸的權威人士也不得承認。據新華網引述,他們指出,歷經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大陸當前經濟體制仍不完善,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而這些不完善至少有三方面:

首先,有不少深層次問題「至今尚未破題」。例如雖然十年前就已確定國有企業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但是目前國企離規範的現代公司制度、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還很遠」。又如十年前就已決定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但時至目前離此目標「還有相當距離」。其次,以往未發現的問題現在卻日益突出,例如城鄉差距、東西差距、經社發展不協調等,日益構成困擾。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大陸的經濟專家看法各有不同,有的強調要進行資本市場改革,擴大企業直接融資比例;有的認為要推動國有企業重組、兼併;有的要求改變行政批租做法;有的則希望解除對農村勞動力的種種歧視;也有的想靠發展技術、資訊推動經濟發展。這些方案不能說沒有作用,但是如果不徹底改變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許多辦法最後還是回到官商不分的路子,以權謀利還將繼續是中國大陸主要的經濟行為模式。

例如進行資本市場改革,股票上市公司絕大部分是公有,民間企業仍是籌資難,資本向國有企業積累,儘管一再呼籲,私營企業在資本市場依舊弱勢;又如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市場自由流動,這不改變黨政幹部說了算的習慣制度,能行得通嗎?所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只是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的一個願景,全會僅在開放非公有資本進入法規未禁止的基礎設施、行業、領域等部分略有新意,其他則未見有魄力的重大改革方針。相信只要中共不敢碰觸上述以黨領政、以政經商的體制,則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只會越來越形成新形態的共產官僚資本主義,而真正的改革將如鏡花水月。

相關新聞
【專欄】鄭貽春: 三中全會不會有新花招
蘇紹智: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展望
數千民眾聚北京向三中全會聯合請願
【專欄】 鄭貽春:幻想又來到了三中全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