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16届三中全会未触及经济体制深层问题

标签:

【大纪元10月1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季宽特稿)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四日结束,会议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尽管这项决定洋洋洒洒,但深入观察,由于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因而势难解决现存党政经纠缠不清的深层次问题,不但使得十六届三中全会雷大雨小,中国的改革也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中共自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一九九三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封闭做法,例如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企业取得一定自主经营权等。

但是,政企不分、党企不分的问题始终无法化解,因为中共仍紧紧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意识形态,这就造成遍地“以官扮商”的怪象,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的权力,来自上级党政领导机关,而非其出资与经营才干。流弊所至,轻者影响营运效率,重者权钱交易横行,官风如何不坏。

更有甚者,除了具有发展前景的私营企业外,中国至今难以形成纯正的企业家阶层,对经济及社会的健全发展影响至巨,连带使得政治体制改革受到结构性限制。而已无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再反转回来局限经济的正常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

  这些问题,中国大陆的权威人士也不得承认。据新华网引述,他们指出,历经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大陆当前经济体制仍不完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而这些不完善至少有三方面:

首先,有不少深层次问题“至今尚未破题”。例如虽然十年前就已确定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目前国企离规范的现代公司制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还很远”。又如十年前就已决定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但时至目前离此目标“还有相当距离”。其次,以往未发现的问题现在却日益突出,例如城乡差距、东西差距、经社发展不协调等,日益构成困扰。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大陆的经济专家看法各有不同,有的强调要进行资本市场改革,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有的认为要推动国有企业重组、兼并;有的要求改变行政批租做法;有的则希望解除对农村劳动力的种种歧视;也有的想靠发展技术、资讯推动经济发展。这些方案不能说没有作用,但是如果不彻底改变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许多办法最后还是回到官商不分的路子,以权谋利还将继续是中国大陆主要的经济行为模式。

例如进行资本市场改革,股票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公有,民间企业仍是筹资难,资本向国有企业积累,尽管一再呼吁,私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依旧弱势;又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市场自由流动,这不改变党政干部说了算的习惯制度,能行得通吗?所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一个愿景,全会仅在开放非公有资本进入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行业、领域等部分略有新意,其他则未见有魄力的重大改革方针。相信只要中共不敢碰触上述以党领政、以政经商的体制,则中国大陆的经济改革,只会越来越形成新形态的共产官僚资本主义,而真正的改革将如镜花水月。

相关新闻
【专栏】郑贻春: 三中全会不会有新花招
苏绍智: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展望
数千民众聚北京向三中全会联合请愿
【专栏】 郑贻春:幻想又来到了三中全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