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香料的擺夷族

人氣 12
標籤:

【大紀元10月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邱旭伶採訪攝影

 1953年定居台灣的擺夷族人後裔,除了外觀看起來有點像泰國、緬甸的少數民族,很多生活習性都已「台灣化」,唯獨在吃的文化上,仍保持重口味及專長。

  博望新村村長魯印文覺得「傣族人是個擅長於使用香料的民族,不論搬到哪裡都喜歡在自家門前種些實用香料,像薄荷、香茅等中南半島盛行的香料,在傣族人的家常菜裡可是缺一不可。」

  為了讓台灣旅客對於傣族人的家常菜能有所認識,專事廚藝的傣族人後裔陶家榮,就特別回到自己的家鄉,在「娜嚕灣餐廳」推出特殊的擺夷族風味餐,讓走完擺夷步道,聽完擺夷族的特殊歷史之後,旅客也能從風味餐的味覺饗宴體驗擺夷在食文化上的表現。

  擺夷族風味餐,以包料魚、涼拌豬頭皮、酸木瓜雞湯最具特色,其中包料魚必須將多種香料塞進魚肚內,綑綁之後整隻魚炸得香香脆脆,是一道很受歡迎的菜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踩清境步道 訪擺夷人家
旅遊專家:郵輪旅行必帶這12件物品
日本作家談文化差異 一個地名讓台灣人笑翻
走訪大溪木藝博物館 探索歌后鳳飛飛故事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