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洛:淺議中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王維洛

標籤:

【大紀元11月18日訊】2003年11月10號至11號,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會議在成都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會議作出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出席會議並作指示。

由於2003年10月1日後,中國市場上的糧食、食油價格出現大幅度上升,一些地方甚至出現搶購糧食、食油商品現象,影響社會和經濟局面。雖然中國媒介不斷報導,中國目前有足夠的糧食儲備,但是糧食、食油價格攀高的趨勢仍然不能制止。因此,與糧食生產有關的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會議今年受到人們的重視。

溫家寶在批示中強調要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提高農業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糧食生產,把中央政府的政策原原本本告訴農民,保護、調動和發揮他們的積極性。

幾十年來,通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在中國統計數據中出現了一個規模巨大的所謂的「旱澇保收」的農田,到1998年,全國「旱澇保收」的農田達3810.2萬公頃,即5億7153萬畝,平均每人擁有0.45畝既不怕旱又不怕澇的農田。果真如此的話,中國在一個很長時期內絕不會出現糧食短缺的問題。

可是中國統計數據並不能反映實際情況。1998年洪水期間,當時的副總理、全國抗洪防旱總指揮溫家寶發現一個問題,這些農田並不能做到「旱澇保收」。根據各地上報的受災農田面積,8月26日溫家寶在向全國人大匯報時說,受災農田3.18億畝,成災面積1.96億畝。數額之大,令人吃驚。之後不久,錢正英卻對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專題諮詢時說:根據衛星和航空遙感對受災最重的湘鄂贛三省進行的多期和系統的監測和分析,三省最大的受災面積約為1586萬畝。錢正英所說的數字與溫家寶上報的數字相

差十多倍。錢正英的數字是根據衛星和航空遙感監測分析而得到,溫家寶在就任總理的新聞會上說,他的腦袋就是一部計算機,儲存了許多數據,總指揮上報的數據不會有錯。人們到底應該相信哪個數據呢?

2003年,中國許多地區經歷了旱災、洪災的交替肆虐,如渭河地區只發生了3-5年一遇的洪水,卻造成了50年不遇的洪水災害。淮河、湘江、贛江等地區也是如此。那些號稱「旱澇保收」的農田在受災情況下,有的竟然顆粒無收。人們對過去幾十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成就發生大懷疑。

另外在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圈地」事件不斷發生,農業用地減少的速度在不斷加速。以杭州為例,近郊的農業用地大部份變為城市生活和工業、交通用地,就是屬於杭州的蕭山、餘杭、臨安、桐廬等縣的許多農田上現在也高樓林立。在房地產價格狂飆的衝擊下,就是政策控制很嚴,質量再好的「旱澇保收」農田,也逃脫不了改變身份的命運。

「旱澇保收」農田的質量不高,數據不准,連年受災農田的面積不斷加大,農業用地急速減少,都影響到糧食和農產品的供應,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因此,糧食、食油價格的上漲,是供應短缺趨勢的必然結果。所以溫家寶在會議批示中強調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回良玉則要求建設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和保護基本農田,不得隨意改變耕地用途,特別要重視糧食主產區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把發展糧食生產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此次會議的另一個議題就是2003年受災地區災民的生活安置問題。據估計,幾百萬農村災民今年不得不在救災棚中渡冬,這不但包括在秋季受洪災的渭河地區的災民,也包括早在夏初受洪災的淮河地區的災民。雖然這些地區在中國歷史上都曾是富饒的地區,甚至有天府之稱,但是現狀卻是,它們是中國經濟落後的地區。不少災民在幾年前剛剛「脫貧」,收入剛剛超過中國「貧困」的標準,但是一場洪災、一場旱災又把他們摔回到貧困狀態,而且在今後幾年內難以再「脫貧」。這就影響到中國政府脫貧

計劃的實現。

按照會議的意見,各省市應該增加農田水利資金投入,組織災民參見修復病險水庫、水毀的水利工程以及災區應急排澇工程的建造。用國家和地方的農田水利資金,來支付災民參加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勞務,使得這些災民不再回到貧困狀態,最起碼在數據統計上不再體現出來。

雖然中國的媒體在最顯著的地位報導了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會議召開的消息,表示中央領導對這個問題的重視,各地媒介也不落後,紛紛報導當地取得的成績和宏大的計劃,但是從具體資金的安排上來分析,這個問題仍然沒有得到重視。比如今年幾經「洪災」和「旱災」的江西省上饒縣,籌集資金120萬元,以工代賑資金20多萬元,組織災民參見修復病險水庫、水毀的水利工程。這個投資數,只相當於在上海或杭州購買一套150平方米的住房的資金。用於支付給數萬災民的20多萬元以工代賑資金,只相當於一個中高級管理人員的年薪。而全縣共有84座中小型水庫屬於危壩病庫,急需進行修理,否則明年受災的風險更大。

由於這次用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資金還是按照老模式,從上而下,經過多個行政管理層次,經過多個承包機構,最後真正能到達農村災民手中的就更少更少了。

最後一個問題是積極性問題,現在是上面有積極性,起碼在會議上能體現出來,而農民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沒有積極性。中國農村土地實行的是集體所有制,農民個人沒有土地所有權;集體將土地承包給農民,農民只有土地使用權。而且這個土地使用權的年限短,五年,十年,土地使用權結束後,集體收回土地使用權,將收回的土地使用權重新分配。因此,作為土地使用權的所有者所關心的,就是在不長的土地使用權期內,用最少的投資,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大,回收時間長,和五年或十年的土地使用權的經濟利益不一致,所以農民對此沒有大的興趣。要讓農民有此積性,就要使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資,符合農民的經濟利益。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改革土地制度或土地使用權承包方法,比較容易做到的是延長農民土地使用權至50年或100年,比較難做到的是實行農村土地私有制。二是改革農業稅,使農民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資成為短期有利可圖的經濟行為。因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大、回收時間長的這個特點是不可能改變的,只有通過農業稅收政策的改革,使投資者短期也有經濟利益,才能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否則,只有上面積極性,沒有農民的積極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不可能取得實際的成果。

轉自《觀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王維洛:98長江抗洪成為江某政治道具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