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訪劉曉波:互聯網與民間言路

北明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11月25日訊】在日益尖銳的中國社會各類矛盾中,新聞報導言論空間問題近年來已經突顯為中國社會重大問題,持續引起國際社會關注。雖然按照世界「記者無國界」組織有關各國新聞自由程度排行榜,中國仍舊名列末尾(2002年135個國家中排明倒數第二,僅先於最末一位的北朝鮮;2003年參選國家增加了30個,中國名次提升了5位,名列倒數第六),中國半個世紀以來因言獲罪的厄運沒有任何改變,但改變的是:愈演愈烈的壓制民間言路的勇氣,也不能覆蓋民間言路的聲音。確切地說,十四年來在輿論界一直缺席的中國庶民,正在開始藉助一種高科技術—國際電腦互聯網—建立起自己雖仍舊十分限但相對獨立的言論空間。

正是這個新的言論空間的誕生、它靈活柔韌卻不屈不撓的對官方意識形態的挑戰以及由此引起的不間斷的打壓,使「新聞自由」這個被封殺到底的老話題日益浮上中國這個沉默海洋的水面。

本次對中國獨立知識份子劉曉波的採訪,沒有直接涉及互聯網這個新事物未來在解構官方意識形態、建立獨立知識人品格、重新恢復和凝聚中國民間資源方面的作用等問題,也沒有預測它在最近的將來面對中國官方投資數億美元、

與國際資本技術合作而建立的「金盾工程」時,將有甚麼樣命運。不過互聯網在世界上最大的這個言論封鎖大陸已經迅速發展成為權力集團遍佈中國各大城市的神經痛區。這個作用,是可以在下列採訪中窺見的。

一,互聯網提供民間議政平台並與傳統媒體競爭市場

在具體闡述互聯網對民間言論空間的拓展時,劉曉波說:互聯網可以對即時獲取的信息作出直接的、公開的反饋,從而使民眾有了一個討論重大時事政治的平台:

LXB(劉曉波,下同):「94年互聯網出現之後,為民間的言論空間提供了一個特別好的交流的平台、發言的平台、獲取信息的平台。

過去大家都是聽廣播。比如說像自由亞洲電台像BBC、法廣、美國之音。聽廣播獲取到一些大陸禁止播的政治信息、社會信息,但是他沒辦法把(聽)這些信息(的感想)表達出來。能夠表達出來的就是海外那麼幾個刊物吧,極其有限。但是有了互聯網就不一樣了。信息給他造成的強烈衝擊和反饋,可以在網上第一時間迅速地反應出來,比方說他可以迅速寫一個貼子,發表在BBS上。所以有了互聯網之後,對重大政治事件的議論就幾乎成為網民在時政發言上的最主要的議題。」

劉曉波同時認為上述這種情況對紙媒、電視媒體造成直接的壓力,有利於這些傳統媒體在競爭的局面中,進一步開放自己的言論空間:

LXB:「隨著網絡開放程度越來越大,紙媒體也慢慢地變化。它一想:我不報,網絡也要報,我不介入這個東西網絡也要介入。那麼它就採取一種『打擦邊球』(的方式來報)。甚至現在大陸有些媒體它走的是一種甚麼模式?我稱為『參考消息模式』。所謂『參考消息模式』就是比如說有很多重大的國際關係方面的問題吧,它的報導尺度一般看中國的《參考消息》、摘那些外國報刊的評論,以那樣一種尺度來報。儘管這個東西非常有限,但是還是跟過去不一樣,變化非常大。」

二,互聯網促成草根言論空間的形成

LXB:「原來我強調,在紙媒體上,大多數時間是社會精英有話語權。而且,比如給《南方週末》能寫專欄的、等等,這些都是比較著名的學者、知識份子。那麼有了網絡之後,就給所有能上網、願意上網的人、所有對時政感興趣(和願意)發表評論的人,提供了一個特別好的言論空間。就使民間的這種言論發言越來越少精英的色彩,越來越有平民化的色彩。」

BM(北明,下同):「您能不能舉個例子?(LXB:啊?)平民化的色彩,語言方面的平民化的色彩跟精英的區別,您能不能舉個例子?」

LXB:「比如說吧,精英談一個經濟性的問題呀、貧富差別呀或者是『三個代表』哇,他都要用那種特別學術化的語言表現嘛。不過你現在要我具體說,背誰的,我背不下來。」

BM:「您說的主要是學界的人或者精英們的語言比較學術化?」

LXB:「不光是學術化。過去,這種表達權力由於發言的便利和媒體需要知名人物,在某種程度上是壟斷在精英手裡的。沒有技術性的手段可以為普通的老百姓提供這種機會。現在我隨便就可以上網,隨便就可以寫個貼子發出去。這些貼子如果寫得好,就會迅速傳遍全世界,在各個網上轉載。」

劉曉波還指出,由於互聯網的出現,目前在網絡上已經湧現了以大批過去名不見經傳、針砭時弊的政論家。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民間不能公開議政的現狀:

LXB:「網絡還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自由知識份子、新左派,所謂政論家吧。比如現在比較有名、挺年輕的像王怡、任不寐、安替、杜導斌……」

談及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程度,劉曉波描述說,互聯網已經和正在成為中國民間公開發表言論的重要領地。互聯網上文章的點擊率已經成為一個言論者是否有知名度、是否有影響力的標緻:

LXB:「現在在大陸,你聊天的時候說誰在言論界有影響,一般都不說在其他媒體上了,聊聊天,就說某某某人在網上非常有號召力。就是說他的一篇文章如果發到網上就會有很多『跟貼』,點擊率非常高。而且現在評價一個人(文章影響)的廣度啊、知名度啊,很大程度上以這個人在網上的點擊率來評價的。」

三,網上言論可以影響高層決策

除了開拓民間的言論空間。作為這種言論的社會效果,互聯網的出現是否在中國民眾對重大國事的輿論導向方面和高層決策方面能夠發揮作用呢?劉曉波的觀察和結論是肯定的:

LXB:「對這種公眾輿論對於社會公眾人物的品評,現在你沒法有一個量化的研究方式。說明它究竟對高層決策、對大陸的輿論導向究竟產生度多大的影響?但是我想,這個影響是肯定在的。很多事情都是上網激起了非常大的輿論反響,在高層決策中也能反應出來。」

BM:「能不能舉了例子呢?」

LXB:「第一個例子就是方林村(音譯)小學那個爆炸案。但是剛出來時,各個媒體都不讓發嘛!就是一個記者把這個過程給上網了嘛!上網了之後一下在網上就炸鍋了嘛!炸鍋了之後,其他的媒體一看網上都有了,包括『新浪』」甚麼的官方這種門戶網站(都有了),他們也就開始紛紛轉載這個東西。有些記者就要跟蹤採訪。正好是開『兩會』的時候。一下子就引起了高層的注意。再一個比如說,孫志剛事件這個您應該知道。《南方都市報》發,發完之後馬上就上網了。上網之後,它在網上引起的反響就特別大。呼籲呀、簽名啊,最後導致一些平常不太做這些事情的法學博士、法學家、包括著名的知識份子都給高層上書、施加壓力。廢除這個『收容審查』(制)肯定輿孫志剛事件引起的輿論呼籲有非常大的關係。上層這種反應做非常快。本來明年三月份它就要改變『收容遣送制度』,那麼索性不如這個時候,孫志剛事件激起民憤的時候,把這個東西拋出來之後,就可以安撫民心嘛!」

四,互聯網迅速發展不能證明官方新聞政策的改變

BM:「網絡上言論空間的拓展一般認為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是高科技發展結束進入中國的結果;而是經經濟體制改革所導致的媒體市場化;再有就是有人認為是中央政府希望民間怨氣有一個發洩的渠道。您對這三個網絡擴展的來源如何評價?」

LXB:「我覺得最後一個我並不是太同意。否則他就沒有必要封網絡了!沒有必要建防火牆了!幹嘛那麼多境外網站它不讓往上放啊?還有很多民間的網站它不斷地封啊!最後這個我倒是不是太同意。」

BM:「也就是說您不認為網絡的興起和言論空間的擴大是官方在言論政策方面的改善引起的?」

LXB:「對。比如說,這個政府的這個壟斷到甚麼程度?它不僅不讓你批評它,不讓你報導它的陰暗面,它反而所有的好事情、能贏得民心的好事情,它也要占。你民間說不行,但是它說就行。像反腐敗、像揭露瀋陽『木馬』大案的周維(音譯)老人,就被判了兩年勞教。像揭露陳維高(音譯)的一個普通公務員,姓郭的,他也被勞教了兩年。但是這些高官們卻整天講可以。你就像最近這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修憲』這件事情,胡錦濤可以講,吳邦國可以講,但是剛開了兩個民間的研討會,而且這種研討會還有點半官方性質的,很多官方的智囊型的人物包括中高層的官員都有參加。但是呢,它就不讓你來講。」

BM:「您認為政府、宣傳部門在言論政策方面最近有沒有任何改善?」

LXB:「沒有。在言論政策方面政府就是沒有任何改善。」

五,民間資源在被封殺中緩緩積累

BM:「政府也是要利用高科技來阻止中國網絡的發展。因為據海外幾家媒體報導,中國在幾年前就已經有30萬網絡警察了,到2003年有媒體報導是『數十萬的網絡警察』。確切的數字無法知道。您認為現在中國政府同樣利用高科技,是否有辦法堵住互聯網通過電腦在中國的普及?」

LXB:「我覺得『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嘛,要想完全堵住非常難。特別是有很多小年輕,網絡技術非常好,這些人自己會做網站,他會不斷地做。就是說你封了一個,他可以再找個地方還能做。封鎖想完全奏效很難那!包括國外給國內提供的這種『無界瀏覽』啊、『服務器服務』啊,還是能上(網)的。還有就是像很多刊物,特別是像李洪寬那個《大參考》,他用郵件的方式寄過來。這個(指政府的阻擋)是很難奏效的。」

BM:「一個社會在政治體制上改善的最重要的標緻是言路的開放、新聞媒體的開放。根據您目前對網絡的社會功能和社會效果的瞭解,您認為中國最近幾年內在民間言論空間上是否還會有更大的擴展,能否帶動官方控制的媒體,報紙電視等走向更加自由的狀態?」

LXB:「自由談不上。幾年內只能還是這種傳統的方式,「打擦邊球」、不斷地試探官方言論控制的邊界。它每次都會向前走一點,它走一點的時候,官方會來壓;壓完之後,都會有一些擴大了的空間積累下來。實際上,大陸這種言論空間的開放、民間的各種資源擴張,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的。」

(依據2003年9月採訪錄音整理,未經受訪人審閱)

轉自議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光碟案 邱毅找上台視
長島:奧運奪金  再組夢幻
江霞、謝志偉、魚夫、吳錦發 
 將聯手控告邱毅
陳水扁:人權 是新憲法的處理重點之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