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大片名字譯得不知所云 影片譯名引議論

人氣 5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9日訊】近期,一部名為《當樹枝折斷的時候》的美國惊悚片在本市公映,据悉票房頗不如人意。“SARS”影響不容忽視,但還有一個原因是片名。影片按照直譯應為《第七只斷手》,但被認為太過“血腥”而改為“意譯”。該片上市后,不少觀眾以為是一部“科普”作品,票房受到相當的影響。到底應該如何翻譯引進片的片名呢?記者采訪了各方專家。

  影院說法:“意譯”莫讓觀眾看不懂

  據中華网5月8日報道﹐要把觀眾吸引到電影院,電影片名就要“做”得吸引人。一個好的片名可以讓觀眾產生聯想和疑問,從而引起觀片欲望。可以說,影片片名翻譯的好坏,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一部影片的票房。前一陣子《正義守望者》就遭遇這樣的尷尬。按照英文直譯的話,這部片子的片名應該是《偷窺殺手》,在國外已有一定名气。但到了中國公映時變成了《正義守望者》。這樣一個名字,讓大多數通曉國外電影的觀眾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相反,如果影片仍然采用直譯名《偷窺殺手》,觀眾不僅能感受到一种恐怖、緊張的气氛,還能對影片的題材、所講述的故事有個大概了解,自然也就產生了觀看影片的欲望。美國惊悚片《第七只斷手》因“血腥”被“意譯”為《當樹枝折斷的時候》,其實還不如不引進該片。因為影片有“分級制”一說,而片名在全球卻沒有分級一說的。

  院線看法:片名要有眼球效應

  近期一批引進片在滬票房不好,与片名翻譯缺乏眼球效應有一定關系。由兩位奧斯卡影帝聯袂主演的引進大片《我知道你是誰》,是一部取材于真實案件的偵探片,但片名譯得讓人不知所云,有觀眾戲稱“我不知道你是誰”。該片在香港上映時譯為《神鬼交鋒》、台灣上映時譯為《貓捉老鼠》,均比我們這里有商業效應。目前,影市并不景气,看片的主流人群對片名要求直觀,還要添加商業元素來增加眼球效應。因此,當《第七只斷手》譯為《當樹枝折斷的時候》,給觀眾的信息有誤導之嫌;明明是商業片,令人想到的卻是科普片,結果想看的進不來,不想看的更不來了。

  專家意見:符合原文最重要

  著名譯制導演、演員喬榛:片名的翻譯要符合影片的風格,盡量和原文一致。目前電影市場一些電影譯名和原文相差甚遠,讓一些懂外語和喜愛國外電影的觀眾感覺一頭霧水。即使為考慮國情而改意譯,也要盡量找准一個市場和藝術的匯合點。因此,重要的是在翻譯的時候,要尋找一個既与原文相近、又符合影片風格的名字;同時,還要預先考慮市場可能有的反應。(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營業中》番外篇兌現承諾 姚元浩等3夥伴出任務
基努李維為《音速小子3》配音 滿足粉絲的期待
首部《死侍》編劇沒片酬 萊恩雷諾斯曾自掏腰包
導演透露《沙丘3》細節:荃妮是我的秘密武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