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喪親者面對悲傷走出迷霧

自由時報記者羅碧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7月19日訊】「記得這月亮,以後你看到月亮時,就好像看著我,我也在看著你」,這是一名罹患小腸癌的十六歲男孩在離世前,與母親在安寧病房,共度最後一個中秋節時,留給母親的話語,希望媽媽能堅強地活下去。

 而他的母親在他離世後,告訴社工師,她知道沒有男孩的日子會很難走,但她會好好過,她知道男孩還是陪伴著她,只要她看見月亮,就會想起男孩的話…。而在失去的悲傷中,不斷地鼓勵自己、安慰自己,在痛苦中站起來。

 馬偕醫院安寧療護示範中心臨床社工師蘇絢慧最近將她在安寧病房中,所陪伴的十餘個喪親個案的故事與經歷,集結成「請容許我悲傷」一書,希望告訴讀者,悲傷是真實的存在於人間,存在於失去所愛的人心中,不能再被否認,也不能再被閃躲。

 絕大多數東方人生性保守,忌談生死,甚至常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以致有很多人在面對悲傷、痛苦時,總是隱忍著痛苦,強顏歡笑,或是以忙碌來逃避孤寂與失落的情緒。

 不過,為此書寫推薦信的藝人義工孫越則認為,悲傷是一種情緒,最好能夠及時宣洩。
 作者蘇絢慧自己也在十四歲那年,經歷失去父親的痛苦,因此她很能體會失去所愛的親人、分離的悲傷與無法告別的遺憾,但是她發現,失落與思念是生命裡的一部分,失落可以讓人的生命新生不同的力量,使人的情感豐富,也讓人心柔軟、敏感與和善。

 而悲傷是因為我們有愛,因此學習面對自己的悲傷,給予悲傷足夠的時間與支持,可以修復與滋潤生命。

 作者說,完成悲傷工作,就像淘金過程,一開始會撈出一堆混沌、污穢的沙泥,讓人懷疑是否值得這麼做,但是在經歷多次反覆洗滌、沈澱、洗滌之後,所出現的細緻純淨的耀眼金沙,卻會讓人感到驚喜與珍貴。

 因此作者也在書中,提供了「你可以為悲傷的人做些什麼」、「悲傷者的需要」、「陪伴孩子面對喪親的溫柔提醒」等訊息,期盼讓曾經喪親者或正面臨喪親者能找到善待自己悲傷的出口,也讓更多人能獲得力量,去撫慰失去摯愛者,給他們慈悲的支持。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餐廳設計小心機 竟讓顧客心甘情願多花錢
用薯塊和酸奶油 做出不一般的墨西哥早餐捲餅
桃子漩渦冰淇淋:夏日必備清涼甜點
南瓜遇見地瓜 創意素食甜點湯品太好吃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