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

倉頡再出山 古文變篆書

立鼎九州 垂教萬國 --- 軒轅黃帝(五)

經過蚩尤戰亂之後,文字遺疏,若要廣泛垂教,沒有詳明的文字實在是一大缺憾,於是黃帝召集臣下詢問何人能使文字完備。大臣泰山說:「相傳伏羲時倉頡造六書,為文字之最完善者。聽說後來他避入陽虛山中修道,至今已經不知多少歲了,若得他出山,文字可興也」。

黃帝就備下安車厚幣,誠懇地來到山中,親迎倉頡,倉頡感帝至誠,不再推違。一同下山時黃帝問及六書字法,倉頡回答說:「星辰象緯,流水落花,即是天地的大文章也」。黃帝待之以上賓之禮,倉頡請求擔任史職,黃帝允諾,還造了一座館驛讓他居住,並仍然依照伏羲時尊稱他為「史倉」。

後世有的史書中記載倉頡是伏羲的史官,有的又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使後人迷惑混淆,不知所云,其實倉頡是在黃帝時再次出山擔任史職啊!

黃帝得到一塊良玉,命人鑿成墨池(就是硯)賜給倉頡,倉頡沒有私心,在硯旁悄悄刻上「帝鴻氏之硯」。然後倉頡變古文為篆書,頒行天下,後世字體雖有筆劃上的增減,但都是以此書為宗法。倉頡見文字已傳,忽然於一天無疾而逝,黃帝很悲傷,親為具殮。三日後擇葬於夷山,但舉棺時覺得很輕,開棺一看,只有幾斤黃金而已,眾人方信倉頡是有道之人。黃帝感慨不已,收其黃金煉鑄成兩面鏡子,瑩潤明澈,照人能見五臟六腑,照鬼怪則形銷魄散,照宇宙觀星辰如在指掌。此非倉頡報帝之所賜墨池乎?!

倉頡既去,黃帝以沮誦為右史,沮誦根據倉頡六書之理,補漏拾遺,使天下字法字體日益完備。(待續)

(香港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