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當選無效之訴 扁呂勝訴 籲共同捍衛法治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范正祥╱台北報導〕總統府昨晚發表聲明說,陳水扁總統和副總統呂秀蓮對高等法院做出總統大選當選無效之訴審判結果表達欣慰,府方也呼籲朝野政治領袖及國人同胞共同捍衛台灣民主法治的基礎,儘速恢復社會應有的理性平和。審判結果表達欣慰,府方也呼籲朝野政治領袖及國人同胞共同捍衛台灣民主法治的基礎,儘速恢復社會應有的理性平和。

這項聲明是透過總統府秘書長蘇貞昌在總統府召開記者會的方式,就總統大選當選無效之訴的審判結果對外界回應。

蘇貞昌表示,針對高等法院在11月4日做出的總統大選當選無效之訴的審判結果,陳總統及呂秀蓮表達欣慰,陳總統和呂秀蓮並感謝過去七個多月審理的過程中,高等法院承審法官及所有工作人員之辛勞,更感謝全體國人同胞的關心。

他說,陳總統於今年總統大選落幕之後,即提出了「傾聽」、「理解」、「法理」、「團結」做為面對選舉紛爭的唯一原則,同時主動提出同意全面驗票、杜絕爭議,並多次公開宣示不論司法審判結果如何,都願意百分之百地完全接受。

在總統府聲明最後,蘇貞昌表示,「法治」為民主的根基,逾越「法治」之外,就沒有民主的存在。

在高等法院做出判決之後,陳總統及呂秀蓮仍將秉持相同的原則,團結國家、安定社會,也誠摯呼籲朝野政治領袖及國人同胞共同捍衛台灣民主法治的基礎,儘速恢復社會應有的理性平和,彌平所有的紛擾與選舉的裂痕,讓國家團結在民主法治之下、讓人民團結在和平理性之下,攜手為國家長遠的發展奉獻心力。

〔記者范正祥、王寓中╱台北報導〕總統府秘書長蘇貞昌昨天批評國民黨主席連戰既要參選又不認輸、既然要告又不相信法院、訴訟還沒宣判就在中常會抨擊法院,是最不好的民主社會反面教材,他呼籲國民黨有識之士特別是馬英九應勸勸連戰。

蘇貞昌昨天上午在總統府召開記者會,說明台灣對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的看法,以及陳水扁總統和副總統呂秀蓮的賀函。之後,他也答復媒體詢問對台灣總統大選選舉訴訟的看法。

蘇貞昌在推崇美國總統大選展現的風範後,隨即話鋒一轉表示,很可惜的,也很遺憾的,做為當事人、做為競選總統的連戰,在訴訟還沒有宣判前,就在國民黨中常會一窩蜂地抨擊訴訟、抨擊法院,這是最不好的民主社會反面教材,甚至連戰還對人民一票票選出來的總統,以最惡毒的字眼,用「人人得以誅之」批評,這真是讓人覺得連戰一個人輸不起的情緒,從三二○那晚一直亂到現在。

他說,看看美國總統大選,不論是2000年的高爾或是2004年的凱瑞,人家是怎樣的參選風度?再想想台灣自己,怎麼會有一個人既要參選又不認輸、既要告又不相信法院,以一個人的情緒把台灣從三二○的晚上亂到現在,還不夠嗎?

國民黨發言人張榮恭則回應,美國大選沒有像台灣出現「兩顆子彈」、公投綁大選、國安機制等情形,美國大選也沒有政治人物製造族群衝突,布什和凱瑞都沒有給對方「扣帽子」,蘇貞昌身為總統府幕僚長,說話應該深思熟慮。

〔記者蘇永耀╱台北報導〕高等法院昨日駁回國親所提當選無效訴訟,判決國親敗訴,行政院發言人陳其邁表示,法院既已做出判決,在野黨應拋卻選舉紛擾,消弭分裂,重新團結台灣。

針對國民黨主席連戰批陳總統「不配與布什總統比擬」,陳其邁回應說:「就是因為連戰不是凱瑞,沒有運動家精神,台灣才會出現動亂不安」。

陳其邁表示,希望朝野都能尊重法院判決,切莫再以似是而非的理由,或是已調查清楚而不存在的問題繼續挑起對立、製造衝突,耗費龐大的社會成本,讓總統大選所衍生的爭議能夠到此為止。

新聞局昨晚並公佈民調,指出不分性別、年齡、學歷、族群、黨派,近六成(五十九點一% )的民眾認為各政黨應該接受司法判決結果。

▲TOP  中華民國93年11月5日星期五 新聞檢索 相關新聞 ‧當選無效之訴 扁呂勝訴 籲共同捍衛法治 ‧連宋決上訴︰戰役還沒完 ‧凱瑞展現政治家風範 ‧爭議點判決1╱三一九槍擊案 連宋無法舉證是造假 ‧爭議點判決2╱啟動國安機制 軍警未增額留守 ‧爭議點判決3╱公投綁大選 兩者並無相互影響性 ‧爭議點判決4╱當選票數不實?陳呂確定贏25563票 ‧審判長吳景源:全案最難在全面驗票 ‧國親:高院未做積極調查 高院:原告須負舉證責任 ‧不滿判決 泛藍群眾場外抗議 ‧民進黨放天燈 為台灣祈福

重點新聞 || 政治新聞 || 財經新聞 || 社會新聞 || 國際新聞 || 體育新聞 || 影視焦點

3C生活館 || 健康醫療 || 自由廣場 || 社論 || 自由談 || 鏗鏘集 || 生活藝文

Copyright(C)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

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建議使用IE 4.0以上版本以800*600模式觀看以達最佳瀏覽效果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