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洛:三峽工程移民人數是113萬還是180萬?

——三峽工程移民紅線不是電腦類比模型的計算結果

王維洛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2月1日訊】三峽水庫有沒有水力坡度?水力坡度多大?這直接影響水庫工程的淹沒損失和移民人數。很多人認爲有400多位科學家簽字的三峽論證報告不可能出現如此嚴重的錯誤。

在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中,確實不會發生這樣嚴重的錯誤,但是在一個獨裁的國家中,在一個沒有科學自由和科學民主的國家中,就存在這樣的可能,特別是這個錯誤來源自獨裁者。

“三峽工程水庫的水面是平的”,這個論點出自李鵬,1985年李鵬專門爲這個問題考察了重慶、涪陵、萬州等地,提出三峽大壩處的蓄水位180米,重慶的水位也是180米的論點。

象張光鬥、潘家錚這樣的院士根本沒有膽量指出李鵬的這個常識性的錯誤。他們只是千方百計爲這種觀點提供“科學的依據”。

這個觀點在西部水電大開發中,在計算移民和賠償中被廣泛應用。如四川漢源的瀑布溝工程,正常蓄水位元海拔850米,移民淹沒賠償按海拔851米的水平線計算。把海拔951米定爲水庫影響區,但對水庫影響區的土地不賠償,也不移民。什麽是水庫影響區?就是有時也要被淹沒的地區。不計算水庫影響區土地賠償和移民,就使工程能很快上馬,但最終,這影響區的居民還是被上漲的庫水所驅趕走。

前言

三峽工程論證技術總負責人潘家錚在回答記者盧躍剛採訪時說:“三峽水庫蓄水到175米時,除175米高程以下爲淹沒區外,庫尾還有一條回水曲線,稍稍高於175米,最後和上游天然水位相接”。根據這條移民紅線,三峽工程移民人數爲113萬。

現在居住在澳大利亞的陳實先生(原中國水利電力設計院的總工程師)指出:在三峽工程論證中,把三峽水庫的水面計算成一個沒有水力坡度的平面,爲了是減少三峽工程的移民人數,使得三峽工程在全國人大討論時容易通過。全國人大通過的三峽工程的移民人數爲113萬(按沒有水力坡度計算),而在1992年國務院的移民會議上計算到2012年三峽移民人數將爲180萬(考慮了水力坡度的影響)。兩者相差67萬人之多。

這條移民紅線並不是什麽電腦類比模型的計算結果。本文將分析三峽工程移民紅線到底錯在何處。

一、三峽水庫的回水曲線

首先引用三峽工程論證泥沙組組長、兩院院士林秉南教授“工程泥沙”一書中的一張圖來解釋(圖一)。圖中回水曲線a是正常高水位時大壩上游水庫各地的水位,即在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時的回水曲線。

圖中回水曲線b是汛期限制時大壩上游水庫各地的水位,此時大壩處蓄水位爲海拔145米時三峽水庫的回水曲線。

回水曲線b和回水曲線a以及大壩所圍成的空間就是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根據官方發佈的資料爲221.5億立方米(張光鬥說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達不到這個水平,潘家錚在盧躍剛採訪中也默認了這個錯誤。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但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那麽三峽水庫回水曲線的坡度多少大呢?林秉南院士已經給出了答案:長江宜昌至重慶河段(也稱川江)是山區河流,坡陡流急,平均坡降約爲萬分之二,是下游平原河道上荊江坡降的3倍.河床或爲裸露的岩石或爲卵石覆蓋.在三峽建庫前,川江輸沙處於次飽和狀態,大部分懸移質屬於所謂的沖泄質.三峽建庫後,部分懸移質將在庫區淤積,最終在水庫的汛期水位下形成新的河床,雖然新河床表層主要是懸移質中較粗的部分,但是仍比原河床的覆蓋物要小許多,因而,它的平均坡降也要比原來小許多,估計新河床的坡降應和上荊江接近.如按萬分之零點七計,也只有原坡降的三分之一。林秉南還認爲,經過一段時間運行,新河床以上形成槽型庫容,槽型庫容的水面,形成了一條幾乎和新河床平行回水曲線,而這槽型庫容永遠不會被泥沙侵佔,並且可以永遠使用。簡單地說,三峽工程論證泥沙組和林秉南院士計算出來的三峽水庫的平均水力坡降爲原來自然狀態下的三分之一,即萬分之零點七。萬分之零點七的坡度就是在100公里距離內有7米的高差。

二、三峽工程的移民紅線

林秉南教授圖中的回水曲線a(外加2米的風浪高),應該是三峽工程的移民紅線。因爲三峽工程的正常蓄水位元是海拔175米,而且防洪又是三峽工程最主要的目標。在三峽工程發揮防洪效益時,就要動用這221.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記者盧躍剛拿出了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報告以及重慶市移民局提供的《三峽初步設計階段幹流各斷面土地徵用線和分期移民遷移線水位表》,上面寫得很明白,這是當三峽水庫蓄水在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大壩上游三峽水庫各地的水位。潘家錚也說這是三峽水庫蓄水到175米時的淹沒線。網上有資料指出,這是在洪水流量爲75000立方米/秒時的水位線,也就是說是在遭遇二十年一遇洪水時的水位線。75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流量,遠大於1998年洪水的最大流量。

林秉南教授圖中的回水曲線b不應該成爲三峽工程的移民紅線的依據,因爲國務院規定,按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遷移安置移民,而不是按蓄水至海拔145米時水庫各地的水位來遷移移民。

但是根據陸欽侃先生提供的資料,《三峽初步設計階段幹流各斷面土地徵用線和分期移民遷移線水位表》中三峽水庫蓄水在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大壩上游三峽水庫各地的水位,是由一條回水曲線和一條水平線組合而成,它們是:

1:流量在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時大壩上游各地水位的曲線,但是大壩處的水位不是海拔175米,而是海拔145米;2:海拔175米的水平線。

在圖一中增加一根海拔175米的水平線c,如圖二所示.水平線c和以海拔145米爲出發點的回水曲線b相交於C點。

在離大壩近處(C點的右方),海拔175米的水平線高於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曲線,則取水平線c的水位;在兩條線相交之後(C點的左方),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曲線b高於175米的水平線,則取二十年一遇洪水曲線c上的水位。連接這兩條線後,略作曲線平滑處理。這就得到了三峽工程“移民紅線”,如圖三中的紅線所示。這條紅線不是什麽電腦類比模型的計算結果,是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主觀任意設定的。

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的結論:三峽水庫的蓄水面基本是個平面,從三鬥坪三峽大壩壩址到涪陵李渡鎮的493.9公里的距離內,只有0.4米的水位差。從距壩址514.4公里的涪陵石沱開始上升至177.2米,水庫最末端距壩址579.6公里的彈子壩爲186米。

按照移民組的觀點,回水曲線b和回水曲線c以及大壩所圍成的空間就是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而這個空間的防洪庫容遠遠達不到三峽工程所公佈的221.5億立方米。

三、少計算三峽工程移民67萬

這根“移民紅線”位於圖一中的回水曲線a和b之間,它的淹沒範圍和移民人數雖然比回水曲線b大,但是比回水曲線a——三峽水庫壩址處在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時的淹沒範圍和移民人數要小許多。根據這根“移民紅線”計算的三峽移民113萬.

這根“移民紅線”並不能真實反映三峽水庫蓄水至海拔175米時,特別是三峽工程發揮防洪效益、動用221.5億立方米防洪庫容時的水庫淹沒的真實情況!三峽水庫蓄水至海拔175米時的淹沒範圍應該是林秉南教授圖一中回水曲線a所示。

原中國水利電力設計院的總工程師陳實先生撰文指出:在三峽工程論證中,把三峽水庫的水面計算成一個沒有水力坡度的平面,爲了是減少三峽工程的移民人數,使得三峽工程在全國人大討論時容易通過。全國人大通過的三峽工程的移民人數爲113萬(按沒有水力坡度計算),而在1992年國務院的移民會議上計算到2012年三峽移民人數將爲180萬(考慮了水力坡度的影響),兩者相差67萬人之多。

就是說,按照林秉南教授圖中的回水曲線a計算三峽水庫淹沒範圍內的移民應該爲180萬.按照移民紅線所計算所得的移民爲113萬,兩者相比,少計算了67萬移民。這67萬人就是生活在“移民紅線”曲線c和回水曲線a之間的居民(參見圖三)。

其實官方在公佈三峽工程移民數時,也爲自己留了一個後門。它說三峽工程移民113萬是至2009年三峽工程完工時的移民人數。至於2009年之後的移民人數,它沒有說。長江水利委員會在其報告中則說,三峽工程移民人數將超過120萬。無論是2009年前還是2009年後,只要是三峽工程所引起的移民,都應該計算在三峽工程移民的範疇內。

在三峽工程中有意少計算移民人數的錯誤,在2004年開縣的洪水災害中看得十分清楚。開縣是三峽工程中移民人數最多的一個縣,原計劃需要安置移民11萬多人,減去用防護工程可以減少的3萬多人,需要遷移安置的移民共8萬多人。在洪水到來之前,開縣政府已經安置約2萬餘人,還需要安置6.1萬人。

當2004年9月開縣老縣城漢豐鎮的洪水位達到海拔172米時(還低於三峽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更不用說在計算水力坡度後的實際淹沒水位),僅老縣城一處受淹的人口就有10萬人之多,就是將全縣剩餘的6.1萬移民名額都給了老縣城,老城還有4多萬人需要搬遷!除老縣城漢豐鎮外,開縣受淹的還有豐樂鎮、厚壩鎮等城鎮和村莊,受淹人口8.7萬,它們也屬三峽水庫淹沒區內,他們也應算三峽工程移民。這樣,至開縣水位至海拔172米時(還不是海拔175米),開縣需要安置的三峽工程移民共18.7萬,加上事先已經搬遷的2萬多,開縣實際移民人數是接近21萬人,遠遠大於原計劃的11萬多移民。

四、提高三峽水庫蓄水位,動用備用庫容

李鵬在三峽工程日記中有下面一段記載:

1998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在全國人民大會堂召開水利專家座談會,討論“防洪法”貫徹情況,有20余名水利專家出現,16位專家發表講話,最後由李鵬總結發言。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技術負責人潘家錚(當時任工程院副院長)建議:三峽大壩175米以上備用庫容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啓用,以提高防洪作用,但必須十分慎重。(李鵬:三峽工程日記。第357-358頁)

三峽大壩工程正常蓄水位元海拔175米,但壩頂爲海拔185米,潘家錚所說的備用庫容就是指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以上的庫容。三峽水庫的最高蓄水位是多少?199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三峽工程時沒有公佈這個資料。1998年長江洪水期間,三峽開發總公司總經理說三峽水庫可以蓄水到海拔180.4米。趙純厚等編著的“世界江河和大壩”(中國水利水電出版,2000年,北京)中提到三峽水庫庫水位可達到海拔183米。從技術上來說,將蓄水位提高到海拔183米,沒有任何技術難題。三峽水庫從2003年6月開始蓄水,按規定大壩處的蓄水位是海拔135米,這個水位應該保持到2006年。但是爲了多發電,三峽工程從2003年10日開始將蓄水位提高到海拔139米,提高了整整4米。沒有任何監督機制可以阻止三峽工程在工程技術可能的範圍內,提高蓄水位。

其實三峽水庫的真正蓄水位將超過海拔175米,這是當初規劃時就打下的伏筆,也是李鵬計劃的一部分。爲了將這個計劃從暗箱操作變爲公衆能接收的事實,李鵬需要潘家錚這樣的科學家提出所謂的科學建議。其實提高三峽水庫蓄水位是內部早以商定的事情。

再請看李鵬三峽工程日記中1998年10月8日的一段記載:如果(三峽工程)上網電價爲每千瓦0.35元,每年發電1000億千瓦小時,三峽總公司年銷售總收入爲350億元。支付增值稅、所得稅、發電成本後,尚有年淨收入140億元。

根據公佈的資料,三峽工程平均每年的發電量爲840億千瓦小時,而不是1000億千瓦小時。兩者相差160億千瓦小時,幾乎是計劃發電量的五分之一。要將三峽工程的年發電量從840億千瓦小時提高到1000億千瓦小時,只有提高三峽水庫的蓄水位元,擴大三峽工程的發電裝機容量,此外沒有其他辦法。

中國的媒介常這樣宣傳,“按國際慣例辦事”,“和國際接規”。

國際上許多國家計算水庫移民的標準,不是從水庫的正常蓄水位出發,而是從水庫最高蓄水位出發。按照德國水庫工程規範,計算三峽水庫移民的出發點應該是最高蓄水位,是海拔183米,比林秉南教授圖中的回水曲線a還要高8米,這樣三峽工程的移民將更多更多。

五、結束語

三峽工程移民紅線並不是什麽電腦類比模型的計算結果,而是由一條海拔175米的水平線和一條三峽水庫蓄水在海拔145米、流量在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時回水曲線連接而成。根據這根“移民紅線”計算出來的三峽移民爲113萬。

而根據林秉南回水曲線a(三峽水庫蓄水在海拔175米、流量在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時的回水曲線)計算的三峽移民人數應該爲180萬。

通過這條主觀確定的、基本沒有水力坡度的移民紅線,少計算移民人數67萬,目的就是讓三峽工程容易通過審查、儘早上馬。

三峽工程論證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論證中的結論互相矛盾。泥沙組和移民組的水庫回水曲線截然不同。泥沙組採用了較大的水力坡度,這樣對論證解決泥沙淤積問題有利;而移民組則基本採用水平線,只是在庫尾有水力坡度,這樣所計算的移民人數較少。只要把兩個組的結論對換一下,在沒有水力坡度的條件下去解決泥沙淤積問題,用泥沙組的水力坡度去計算移民人數,就可以知道三峽工程論證錯在何處。

潘家錚向李鵬建議,提高三峽水庫蓄水位,動用海拔175米至海拔183米的庫容。這必將迫使更多的居民遷移。中國的許多科學家,他們甘心做“附在當權者皮上的毛”,而不願向老百姓說實話,這是中國科學界和工程界的悲哀。

──轉自《觀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王維洛:天問──「三年自然災害」
王維洛:馬塔伊獲諾貝爾和平獎對中國環保的意義
王維洛:俄國防空導彈能保衛三峽大壩?
王維洛:誰說不是三峽工程惹的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