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斗:以責任和良心對待民工

胡星斗

標籤:

【大紀元2月12日訊】僅有的微薄的夢想
  
農民的話題總是沈重的。未及行文,我的眼眶就濕潤了。  
  
這些農民的心理能承受得住嗎?他們抛妻別子,在城裏受盡了白眼,甚至隨時可能被抓、被譴回,幹了城裏人往往不願意幹的最髒最累的活;如今,卻拿不到血汗錢,他們僅有的微薄的夢想也要破滅。
 
由此,很可能醞釀出仇視城市、對抗社會的情緒。從頻繁傳出的民工暴力犯罪證明瞭這一點。
  
犯罪固然是不可原諒的,因爲法律無情,但整個社會是不是也應當反思一下:人是社會的産物,社會乃至我們每一個人應當承擔什麽樣的責任?我們是不是應當多一份關愛,不能寒了原本善良的同胞的心?社會是不是應當有一個合理的制度安排,保證社會正義與公平的實現?城市是不是應當建立一個有效的預防機制,防止偏差行爲的發生,避免把“外來人”步步逼上了絕路?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爲,人有不同層次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情感、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等。我們許多農民工在種種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又被惡劣的、至少是不負責任的老闆剝奪了其最低層次的生活需要的滿足能力,由此可能産生的激烈的反應對當事人而言誠然是巨大的不幸,對整個社會來說也將是莫大的悲哀。

社會的責任

現實的中國,城鄉差距依然很大。沒到過農村或者不瞭解農村現狀的人可能不能想象這樣的情況:除掉沿海一些地區之外,許多地方農民的收入微乎其微。種地虧本,闖城市又舉目無親,身無一技,遭盡白眼。大多數地方的農民也沒有社會保障,享受不到國民待遇!有些農民患大病就不治而亡,或者導致家庭負債累累,生活極爲困難。

許多農民陷入了疾病、貧困與無助。

要改變農民的處境與命運,不僅需要農民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喚起城裏人以及整個社會的責任意識。

農民曾經和現在爲中國承受了太多、爲城裏人犧牲了太多:且不說建立新中國靠的主要是農民,也不說1978年之前,爲了支援工業化,農民交義務糧、低價糧,損失7000億元以上,單說1978年之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農民進城務工,就沒有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沒有農民的吃苦耐勞,也就沒有今天大城市的繁榮;君不見立交橋,座座都是農民工在建造!高樓大廈,幢幢都是農民兄弟在揮汗如雨!尤其不應該讓農民承受的是,爲了保證城市裏的義務教育,我國農村的教育經費基本都靠自籌,都靠從農民那兒收費!按朱總理的說法,各種稅費,“大約一年從農民那裏拿走了1200個億,甚至還要更多”。

經濟學家劉易斯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現代”與“傳統”、城市與農村發展不均衡的狀況,提出了“二元結構”的概念,不幸的是,我國部分農民正成爲這種畸形二元結構的最大犧牲品!特別是,幾十年來,剛性的戶口制度一直強化著這一不合理的現實,維護著城裏人的既得利益。

城裏人在享受著既得利益的時候,是不是也應當想到承擔更多的責任?

實事求是地說,城裏有關部門在保障農民工的權益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我認爲遠遠不夠,還可以再多做一些事。這些事實際上不是對農民工的恩賜,而是爲了城市自身的發展,爲了改善城市的形象,也是爲了實現社會的正義與和諧,是爲了貫徹江總書記“三個代表”的思想。譬如當局可以在完善勞動用工制度、建立平等勞動與參與的機制、賦予弱勢群體以工會等組織資源、簡化工錢追討程序、加大對惡意拖欠工資的懲處力度方面有更大的作爲。

甚至我設想,爲什麽不可以把對農民、農民工的處境的改善作爲衡量各級領導幹部政績、考核他們道德水平與工作能力的指標?

因爲我相信,保護農民工的利益,事關中國發展的全局;拖欠、克扣民工的工錢問題,不單純是個經濟問題,而且是個社會問題、政治問題!

呼喚良心

我們呼喚著城鄉制度的變革,呼喚著屬於工人包括民工的工會組織的強大。但僅有此是不夠的,或者說有些是不現實的。譬如,拖欠工錢最嚴重的是在建築領域,而該領域民工的流動性很大,在現階段往往很難組織起強大的工會與資方或者管理方博弈,甚至員工也很難憑著合同,經歷漫長的裁決等待,討要到工錢。因此,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尤其要呼喚人類的良知與良心。

一些中國人最缺的是什麽?第一是良心,第二是良心,第三還是良心!

社會需要更多的良心未抿的人!良心對於一個社會的和諧、安全的運行至關重要。

惡意拖欠農民工的血汗錢,應當受到良心的譴責、靈魂的拷問、道德的煎熬!

這似乎像咒語,太可笑,太脆弱,太靠不住了!但是在道德、信用幾近沈淪的今天,我們除此之外又能期待什麽?

但願我們每個人都能以責任和良心來對待民工、關愛民工、與農民平等對話。

我們的先輩其實都是農民。

此時,我的眼中含著淚。

(2002/2/6)(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包工頭用假鈔發工錢 民工無奈報警
年關將至 一討債民工憤而自焚
建築界拖欠民工工資3366億  絕大部份仍未到位
特寫:中國民工的辛酸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