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余杰﹕怎樣做一個演員

余杰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3月18日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俄羅斯偉大的導演、演員和戲劇理論家,是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創始人和領導者。他在長期丰富的藝術實踐中提出了一整套理論方法,這是世界戲劇藝術寶庫中的一筆珍貴的遺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系列著作,曾經是演員入門的必讀書。然而,今天的青年演員們就像夢想跳龍門的鯉魚一樣,多少人有時間和精力來閱讀這些大部頭的著作呢?又有多少人具有讀懂它們所必須的文化素養呢?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看來,一個优秀的演員,得從童年時候就開始培養听歌劇、參觀博物館和親近大自然的愛好。一個优秀的演員,必須“盡可能接受大量的美好而強烈的印象”。一個优秀的演員,不僅要洞悉他所從事的那一种藝術,還應當懂得欣賞其他各种藝術的、以及生活的全部領域中的美好事物,“他需要從好戲,藝術,音樂會,博物館,航海,以及從極端的學院派到極端的未來派的一切流派的繪畫中得來的印象,因為沒有人能知道什么東西才能感動他的心靈,啟發他的創造天賦的寶庫”。因此,他指出:“凡有助于以藝術的形式創造美好的人類精神生活的一切流派,即達成藝術的基本目的的一切流派,都是好的。”

俄羅斯“人民藝術家”梅耶荷德在《關于演員藝術》一文中說過:“演員不應該把個人交往封閉在狹窄的戲劇圈子里。現在的情況就是如此。封閉的演員小圈子——這是可怕的職業性的災難。然而當年的史遷普金(著名的俄羅斯演員)卻和赫爾岑、果戈里交朋友,連斯基和契訶夫過從甚密。我也總是爭取和作家、音樂家、畫家們交朋友。這能夠擴大視野,從單純的戲劇藝術的保守觀念中解放出來。”与作家、藝術家交朋友,与歷代積累下來的最优秀的人類文明遺產“親密接触”,是一個杰出的演員得以誕生的前提。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身邊聚集了一大批俄羅斯的杰出人士,有作家、藝術家、音樂家和導演,他把他們都當作自己的老師和朋友。在他們輕松愉快的家庭聚會上,思想与思想之間,靈魂与靈魂之間,時常撞擊出閃亮的火花。而一旦捕捉到這些火花,并運用到戲劇表演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獲得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藝術體驗。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好朋友,优秀的導演和戲劇家丹欽科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永遠呈現著一幅圖畫的身材。他的個子很高,體架很出色,透出一個精明強干的舉止,他的動作是富有雕塑性的,可是并不令人覺得他有絲毫的故意要造成這雕塑性。事實上,他這隨便形成的、明顯而美麗的姿態,是曾經消耗過他巨量的苦功夫才得來的。据他自己說,他站在鏡子前邊練習他的姿態,不知道花費了多少歲月。他只三十三歲,頭發就灰了,可是他那厚厚的兩須,和密密的下髯,還是黑的。這种灰黑交映,立刻就能引你注意,特別因為他的身材又很高大。”對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來說,當一個演員顯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工作。恰恰相反,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台詞的背后,都蘊含著巨大的艱辛和繁瑣的訓練。丹欽科稱贊說:“會使你非常惊訝的,是他一點也沒有特別像演員的地方。他身上沒有引人注目的舞台特征,也沒有一听就知道是演員而低級趣味的人們又很喜歡的那种抑揚的腔調。”可以說,經過長期的磨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達到了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境界。

今天中國的某些演員們,在成名之前,拼命地討好導演,甚至心甘情愿地“獻身”;在成名之后,則爭先恐后地充當企業的“形象代表”,賺取比戲酬高得多的拍廣告的報酬。她們与傳媒合謀,拋出一樁又一樁的緋聞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他們深知:“眼球”就是“經濟”。趙薇很快就身价上億了,她憑借著那張長著一雙大得出奇的、呆板無比的眼睛的臉蛋,成了一部純粹的賺錢机器。我設想了一下,假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趙薇見面,會是一种怎樣的結果呢?大師只好對嘰嘰喳喳的“小燕子”保持沉默。

這是一個沒有演員的時代,這是一個只有冗長的肥皂劇的時代。當代的文學、影視、音樂和戲劇,大都背棄了我們原生態的生活,背棄了普通人的悲歡离合、喜怒哀樂。俄羅斯劇作家布爾加科夫曾經說過,作為演藝界的人士,應當著力于表現“我們生活中無數的丑惡現象”、“描繪我們民族可怕的特點,這些特點早在革命前很久就令我的老師謝林深深地痛苦著”。他的劇本以高度的荒謬表達出了高度的真實,有時候他本人也登上舞台客串一個小小角色。他選擇瘋癲的形態來道出人世間的真理,在面具后面向時代的病症扮鬼臉,打趣和褻瀆。他是一個演員,是一個作家,也是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也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說:“演員要表現出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來。”

与之相反,在我們這里,“演員”們演出的只是自己的生活,因為其他的生活狀態他們都很陌生,他們一演普通老百姓就鬧出笑話來。他們終年不讀一本書,他們不認識樂譜,他們更對歷史和哲學一無所知,他們是某种意義上的“文盲”(不是指是否識字,而是指有沒有文化修養)。關于“天才”,坦尼斯拉夫斯基說過:“把明朗、華美、尖銳的生活反映到舞台上,是需要天才,偉大的內在力量,光輝的技術,理想,個人對社會任務和文化任務的自覺,和宗教的情感。”迄今為止,在中國走馬燈似的明星之中,我還沒有發現一個真正具有天才潛質的人物。大多數趾高气揚的中國明星,是一群沒有精神生活的、物質上的“富人”,他們在豪宅和名車中過著飄忽而空虛的生活,哪里會在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告誡呢——“演員的十分之九的勞作,一切的十分之九,是在于開始在精神上體驗和感覺角色。”

很多明星已經開始自稱“表演藝術家”了。然而,他們一“表演”,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發笑。

大紀元首發 轉載請注明大紀元。(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欄】余杰﹕最后的腐敗
【專欄】余杰﹕斯大林与老教堂
金鐘:回到中國文人傳統
【專欄】余杰﹕鐵蝴蝶飛不動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