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靈﹕從封鎖新聞看中國的片面對外開放

湘靈

標籤:

【大紀元3月20日訊】“兩會”歷來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敏感時期﹐但這次“兩會”期間的封鎖新聞卻較前兩年更為嚴厲﹐加緊控制網關﹐驅逐香港《蘋果日報》記者出境﹐迫使“兩會”代表三緘其口﹐審理《南方都市報》記者案等同時並行﹐其目的就在於加大威懾力度。

但筆者上中國各網站瀏覽﹐發現中國政府近期的新聞封鎖的主要目的之一﹐竟在於防止各種不同于政府宣傳口徑的國際新聞流布中國境內。

撇開長期防堵的內容不計﹐近期內要嚴堵的主要是以下幾類新聞﹕

一是美國重新評估一個中國政策的思潮。從2月份開始﹐美國(尤其是在共和黨內部)開始重新反思“一個中國的政策”﹐提出了至關重要的幾點﹐如“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只是歷史存在﹐並不影響台灣人民今天選擇的權利。由於台灣今天已經實現了民主政治﹐美國有責任幫助台灣在和平狀態下發展”。中國政府無論如何不願意治下子民看到這類消息。3月9日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接見中國副外長戴秉國時的談話﹐中國方面只報導了鮑威爾談話要點的前半部份﹕“在台灣問題方面﹐鮑威爾在會談中重申了美國以三份美中聯合公報和台灣關係法為基礎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美國看不出台灣的‘三二O公投’有舉行的必要”﹐但卻隱去了至關重要的後半部份﹐即鮑威爾表示“台灣是民主社會﹐有舉辦公投的權利”。

中國政府隱瞞這類消息的動機很簡單﹕台灣大選的選情並不真如中國政府及海外一些華文媒體所報導的那樣﹐藍營選情較中國政府宣傳的要疲軟。中國政府現在感到棘手的是﹕萬一陳水扁在此次大選中獲勝﹐中國政府(包括借學者之口)表明的“公投就意味著戰爭”態度﹐將令中國政府陷入無比尷尬之境。誰都明白﹐武力統一台灣實乃不智之舉﹐中國政府未必真想打這于國于民無利之仗﹔而不戰﹐聽任“臺獨分子”掌權﹐中國政府的威信又將置于何地﹖儘管政府官員已經對外宣佈為3‥20台灣大選準備了兩套說辭﹐但在國內卻從未見有關消息公諸于媒體與網路。

二是有關中國人權的種種新聞。美國在剛發佈的《2003度國別人權報告》中對中國的人權狀況頗多批評﹐國會亦通過要求布什政府在3月15日于日內瓦召開的聯合國人權會議上提交批評中國人權的議案。中國政府雖然針鋒相對地發佈了《2003年美國的人權紀錄》﹐但心中亦清楚這是自欺欺人之舉﹐只能哄愚夫愚婦罷了。

三是有關美國大選選情的消息。中國政府歷來對美國民主黨青眼有加﹐並屢屢在中國媒體上表達這一“政治偏好”﹐日前《人民日報》就曾大報特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如何深孚美國民心的消息。這種做法雖然與英國等富有外交經驗的國家很不相同﹐但自稱“在國際交往方面經驗日益豐富”的中國政府仍舊樂此不疲。不過﹐這種報導極富選擇性﹐常常故意遺漏一些關鍵情節。比如在剛剛開始的美國大選序幕中﹐不管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其總統候選人一旦有“中國背景”﹐反而成為選戰的不利因素。導致此現象出現的原因也不複雜﹕近年來美國製造業衰落﹐失業者日多﹐美國國內要求美國退出WTO﹐減少海外投資﹐保護國內製造業的聲音日漸抬頭。因此之故﹐“中國背景”成了美國大選中的忌諱﹐民主﹑共和兩黨都必須避免在這點被對方抓住痛腳。美國民主黨熱門總統候選人Kerry曾于1996年被疑接受中國政府政治獻金﹐此一舊帳上個月又被美國《新聞週刊》等傳媒翻出來爆炒。最近幾天﹐布什總統新任命的商務部長助理人選萊蒙多﹐因有中國背景而遭到質疑。據悉﹐萊蒙多所掌管的伯林製造公司﹐2002年向中國投資300萬美元﹐在北京西北部創辦一個分廠﹐4個月後該公司就在本土裁掉了75名美國工人。因為這一點﹐被中國政府視為“朋友”的美國民主黨日前要求政府公佈萊蒙多公司的所有資料﹐準備抓住他的“中國背景”攻擊共和黨“中國背景”竟成了美國選戰中的負面因素﹐這一點與中國政府歷來的宣傳大相逕庭﹐因此無論如何不能讓中國人民看到這類消息﹐否則以前的宣傳真成了自打耳光之舉﹐很丟面子。
    
但這樣一來﹐中國人民了解到的“國際社會”﹐也就只能是中國政府通過宣傳機器製造出來的“國際社會”。每天通過國際新聞了解世界的中國人無論如何也意識不到﹐接受這種歪曲信息所積累的後果有多嚴重。
  
毛澤東時代曾利用權力剝奪人民的記憶並虛構歷史﹐改革開放後的“開放”曾經使中國人獲得短暫的思想解放。但從9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重新建立支配型意識形態﹐使“八九”以後成長的青年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扭曲發展﹐而控制新聞正是建立支配型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環節。

(華夏電子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湘靈:用紅頭文件將劫掠合法化
黑老鼠,白老鼠,不被貓抓住就是好老鼠?
湘靈﹕“三八”婦女節有感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