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作曲家以樂會友

標籤:

【大紀元3月2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趙靜瑜╱柏林報導
 同樣的食材,從不同料理人的靈感中,可以烹調出截然不同的味道,這次采風樂坊應邀與歐洲三大現代音樂樂團之一的維也納Klangforum同台,在「三月音樂節」演出藝術節委託東西方七位作曲家創作的作品,讓壓軸音樂會呈現出前所未聞的音樂芳香。

 幾位受邀委託創作的作曲家目前已陸續抵達柏林,並與樂團密集排練,有趣的是,這幾位作曲家幾乎在過去都有跟異文化合作的經驗。在這兩種東西方的音樂食材當中,維也納作曲家HeinzReber保留比較多的傳統絲竹原聲,他的創作《笙之樂》保留了笙原本的特殊況味,也讓二胡作古曲的片段吟唱,Reber表示,他雖然不了解這些東方樂器的文化特性,但是他很喜歡這些原本的聲音,於是以相當篇幅將這些旋律放進創作當中。

 但是對於其他西方作曲家來說,西方當代音樂與東方的絲竹交流,重點還是放在理性的使用,像英國作曲家James Ckarke便表示,他就是把所有的樂器純粹當成樂器,「我只看它可以發出怎樣我想要的聲響。」作品《鐘聲風景》當中,以鐘聲為主題,用樂器描述各種不同的鐘聲,「這些東方樂器可以發出很精確的微分音,相當有趣。」

 以色列作曲家Chaya Czemowin作品《發掘對話》則強調了各種層次的東西方樂器對話,如長音跟短音的對話等。而維也納作曲家BernhardLang《第十三號差異與反覆作品--蓮花池》,在作曲家的想像當中,整個音樂廳就是一個池子,絲竹樂器在台上,歐洲室內樂編制在台下,還加上了跟現場觀眾的互動,「用鏡子的概念,映照水的波紋,也看見彼此之間的對話關係,非常有趣。」

 但是對於碰觸西方樂器的經驗比認識傳統絲竹樂器來得多的東方作曲家來說,東方音樂的根基卻不會讓他們有所限制,反而更加靈活,比如說旅德作曲家陳曉勇的《無言,淨與悠》,便是用東西方樂器來傳達老子的概念,也呈現了「空」的思維;我國作曲家潘皇龍作品《東南西北蝴蝶夢》也用人聲作兩種不同屬性樂器的過渡。嫻熟西方創作語彙的東方作曲家或可利用這樣的優勢,創作更多新音樂。(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以各地異常緊張提防哈馬斯報復
張洪量新專輯  精選情歌加六首新曲
馬友友——尋求跨越多文化界限的天籟
兩廳院青少年音樂會  邀來陽光鋼琴男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