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正新:比較蔣、毛政權的公開性(上)

-考察「國軍轉進」的歷史

穆正新

人氣 26
標籤:

【大紀元4月6日訊】中共教育青年說:蔣介石政權總靠掩蓋真相度日。每當蔣軍吃敗仗時,他們的報紙不敢承認事實,便以「國軍轉進」某處的說法進行掩飾云云。

  你聽了後如果說:「有意思。快讓我讀讀解放前蔣匪的報紙,看他們是怎樣掩蓋真相的吧」。那可沒門。黨早就把這些「反動報刊」都封存了。這些在解放前普通市民可自由訂閱的報刊,到了解放後全成了機密文件。別說一般群眾,就算「縣團級」、「地專級」甚至更高級別的幹部也不是輕易就能讀到的。願意獨立思考的人遇到這陣勢必定產生疑問:我黨怎麼總說國民黨這壞那壞卻不讓我們親眼見識見識?並多少會有這樣的感覺:我黨憋著蒙人吧。這個感覺是完全正確的。我黨只要你相信它的宣傳,並不希望你看到真相。一旦有機會看看那些「反動報刊」,你首先會發現歷史並非黨說的那麼回事,繼而會把蔣、毛政權作個對比。於是就更加理解為甚麼黨一直攔著不讓你見到原始資料了:在蒙人欺騙方面,蔣是小巫,毛才是大巫。

  實事求是說,蔣政權下信息公開程度是不能和西方媒體相比的。但它已經達到程度卻是毛政權遠達不到也不敢嚐試的。蔣、毛政權在公開性上的差別,有如「鷹與雞」之間的差別:鷹有時會飛得比雞還低,但雞永遠飛不到鷹那樣高。我相信中共政權對這個「鷹雞落差」是認賬的。中共一向對自己在公開性方面的草雞水準既不抵賴,也決不願改變。

  就戰事報導而言,蔣、毛政權媒體報導有兩個共同的毛病:一是誇大本軍戰績。雙方戰報中的「殲敵」數量總是大得驚人。二是用壞字眼形容對手,好詞兒全留給自己。雙方都貶稱對方為「匪」,對方的行動不是「竄犯」就是「蠢動」。很少像西方媒體那樣用中性字眼形容敵人或用貶義詞來形容本方。

  但蔣政權媒體比毛政權喉舌強的地方在於:

  1、蔣政權下的媒體採用追蹤式報導戰局。戰場上的重大事件一般能在兩、三天裡見報。考慮到半個多世紀前中國的通訊技術水平,這樣的時效性不算差。因為這種方法給出的信息量大,消息前後文參照性很強,敗局來臨時想隱瞞也困難。實際上它們並不隱瞞不利和失敗的消息,但有些害羞。因此用間接、暗示的方法把壞消息透露出來。讓讀者能夠判明戰局勝負。而毛政權喉舌基本不用追蹤式報導戰局。不給讀者以戰局進展的即時消息,以免讀者知情過多而自行判斷形勢。它們報導出的,要麼是捷報,要麼是用小說筆調寫出的英雄事跡。讀者看不出戰局演變,只見到一連串的勝利喜訊和壯烈激昂的的革命故事。對於敗局,它們的做法是乾脆「按下不表」,全當事情沒有發生過。比如金門戰役失利的消息,一「按下」就是幾十年。毛政權喉舌特別擅長在封鎖壞消息的同時大量報導「勝利」消息,給人以「形勢大好」的印象。蒙人意圖十分明顯。

  2、蔣政權的媒體提供給人民的相關信息量遠遠大於毛政權喉舌。這可以說是雙方媒體最重要的區別。戰火一起,人民關注的不單單是勝負消息。敵我雙方態勢,本軍本方傷亡情況,戰區及外逃人民的命運,經濟所受牽累影響,交通聯絡是否暢通,物資供應來源是有保障,陣亡負傷官兵家屬的哀痛,各界訴苦埋怨的聲音,國際各方態度等等都是人民想知道也有權知道的。蓄意蒙人的政權總會嚴格限制信息量。因為消息越少,人民就越單純越「傻」,當然就越容易操縱。對比起來,蔣、毛政權媒體提供給人民的信息量之差別,用「十個指頭對一個指頭」來形容是不夠的,用「百個指頭對一個指頭」稍好些。

  下面用具體例子來說明以上兩個差別。

  一、蔣、毛政權怎樣對待敗績?

  查查《中央日報》在國共戰爭時期的報導,其實很少用「轉進」來掩飾失敗。他們對於戰場情況基本是連續追蹤報導消息,我們來看看該報在1948年10月錦州失守前十幾天的報導標題。根據中共方面的資料,東北野戰軍從1948年10月初開始向錦州展開最後階段的攻擊,10月15日攻克錦州。而這段時間裏《中央日報》相關的一些標題是:

  10月1日:錦州外圍戰事沉寂,義縣守軍擊退犯匪;

  10月4日:錦州外圍高地正激戰中,義縣城區混戰聯絡中斷;

  10月6日:錦州國軍反擊克紫荊山;

  10月10日:錦州外圍匪續向後撤退;

  10月11日:錦州外圍激戰再起;

  10月15日:錦州攻防戰已達最高潮;

  10月16日:錦州展開激烈炮戰,強大兵團分路兼程併進,西路抵高橋東路克台安;

  10月17日:錦州慘烈巷戰;

  10月18日:錦州市區混戰連絡中斷。

  《中央日報》並沒有用「國軍轉進」來掩飾失利。而是一路追蹤報導下來,基本隨著戰場形勢起伏,反映出戰場上反覆爭奪的過程。順利時有誇張性的捷報,失利時也用「聯絡中斷」這樣的詞彙交代一下。一直到報出錦州市「聯絡中斷」的消息為止。此時讀者自然明白該城已失。對錦州戰役如此,對其他戰役也如此。到11月初東北大勢已去時,《中央日報》就開始報導政府關於「東北剿匪失利」的教訓和應對策略了。

  在整個內戰期間,《中央日報》的報導基本上就是這樣的風格。既有吹牛誇張的捷報,也有失敗挫折的壞消息。以下是一些不好消息的報導:

  1946年7月22日:李先念部已越商南,國軍阻擊展開激戰,鄂北共軍圍攻房縣甚烈。

  1946年8月23日:雁門關外煙塵起,大同危矣。

  1946年11月26日:晉西三縣失陷,大同城又告急,魯共軍攻濟南城郊,寧夏邊境頻受侵擾。

  1946年12月14日:共軍調遣重兵入魯,企圖再度奪取膠東走廊,中陽守軍苦鬥情勢危急。

  1948年5月17日:臨汾保衛戰艱苦,應縣情勢確危急。

  1948年11月16日:剿匪失利的癥結與今後應行之改進。

  1948年11月26日:濟南戰事失利責任,行政院咨復立法院。

  1949年4月19日:共軍勢將強渡長江,重炮推近江邊配合作戰,十二圩激戰永安洲陷落。

  《中央日報》對戰場形勢報導的客觀和及時程度,顯然是《人民日報》學不起的。你可曾看見《人民日報》在1949年刊登過「金門戰事失利的癥結與今後應行之改進」一類的文章嗎?當共產黨嘲笑蔣時代媒體的「轉進」用法時,它的意思決不是說「共產黨人不屑於掩飾」。恰恰相反,共產黨掩飾敗績搞得得更厲害更可笑。讓我們來觀察另一個共產黨吃敗仗的實例。

  1951年5月下旬,中朝軍隊發起的五次戰役以失敗告終。聯合國軍觀察到,志願軍先前那種咄咄逼人、連續不斷的進攻浪潮不復再現了。橫貫朝鮮半島數百公里長的戰線上,志願軍部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崩潰景象:武器裝備丟得到處都是,傷員屍體被大量遺棄。隊伍似乎失去了指揮、失去了方向,漫山遍野撒鴨子似的亂闖。到處可見三五成群零零落落的志願軍官兵主動向聯軍要求投降。這情形用「志願軍五月大逃亡」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不但敵人方面這樣看。共產黨方面的一些資料也印證了聯軍方面的看法。請看:

  1、5月29日彭德懷電各兵團、軍及中央軍委。指出部隊「作戰指揮卻存在嚴重的缺點。對公路未控制足夠兵力和火力,而高級指揮機關過早離開部隊,使建制也紊亂」。(按:這說明軍、師指揮機關確有扔下部隊不管,只顧自己逃跑的情況。這和聯軍觀察到的景象相吻合。)

  2、6月1日彭德懷給毛澤東的電報中稱:「三兵團損失很大,四處潰逃,企圖回國現象嚴重,現正派人分途攔擋歸隊」。(按:三兵團司令員陳賡據說是位「令敵軍聞風喪膽的傑出戰將」。眼下他指揮的部隊都成了這模樣,其他兵團能好到哪裏去?另外,「分途攔擋歸隊」是怎麼回事?用重機槍還是輕機槍去「攔擋」?)

  3、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回憶:戰場局勢驟變,聯軍逼近金化鐵原地區。位於空寺洞的志願軍司令部前方暴露、安全堪慮。因此不得不把在後方休整的42軍緊急調來護駕。(按:42軍在前次戰役中受重創,此刻正在整補,並不適戰。彭德懷不到十分無奈的境況下不會去調用這樣的部隊。而志司前方有的是部隊。前方本有志願軍三個兵團十來個軍,加上人民軍的若干軍團,總兵力在百萬上下。志司此時竟無法從其中抓一兩個師來保衛總部,要靠從後方調殘兵來救駕。這很不尋常。給人的感覺是志願軍各部隊一味奪路狂逃,連總司令也顧不上了。)

  4、部隊士氣低落。彭、毛、斯大林之間的電報都提及志願軍部隊裡出現了「嚴重右傾情緒」的情況。翻譯成白話,就是厭戰逃命的意思。

  5、最高指揮官戰役決心喪失。6月16日彭德懷電毛澤東:「如敵6月下旬在元山登陸(6月可能性小,7月可能性大),南北對進,平康、元山線及其以東必須放棄」。(按:彭原來決心以五次戰役給聯軍以重大打擊,使其無法發動元山登陸。現在他放棄了這個目標。可見戰場形勢令他很失望,因此判定戰役目標落空。所幸聯軍並無登陸元山的計劃,並且主動停在了三八線附近。否則彭德懷怕是連放棄平壤的思想準備也有了。)

  6、毛澤東慌了神,急於尋求停火。和幾個月前堅拒停火的態度判若兩人。他不好意思直接向聯合國要求停火,卻在6月13日發電報指示高崗去請蘇聯出面「向美國政府試探停戰問題」。毛顯得相當焦急,只求停火,其他條件統統放棄。尤其不再堅持把解決台灣問題和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問題作為停火先決條件。老毛甚至主動為此找了顆酸葡萄,在電報中說:「聯合國實際上已成為侵略工具,所以中國現在不認為進入聯合國的問題有特別意義」。真不明白主席為甚麼前不久會那樣強硬地要求加入該「侵略工具」?

  好,就這樣的局面。叫做「敗退」應該沒有爭議吧?那麼中國的媒體該怎樣報導?

  如果它們有《紐約時報》那種自由無忌的風格以及喜歡和政府作對的傾向的話,報導出來的新聞標題可能是:「我軍遭敵全線突破,傷亡慘重潰不成軍」;「司令官們競相逃命,恨爹媽少生兩條腿,數十萬部隊失去指揮」;「第三兵團大軍狂逃難以遏止,督戰隊已派出分途攔擋中」等等。

  如果它們還能達到《中央日報》那種比較愛面子的開放程度,則應該有:「我軍重創匪軍後奉命向漢江以北轉進」;「匪軍續向北蠢動,春川陷落,麟蹄告急,漣川城區激戰聯絡中斷」;「匪若發動側後登陸,平康元山以東恐不保,平壤危矣」,「五次戰役失利責任,北京咨復莫斯科」等等。

  《人民日報》報導的實際情況如何呢?整個志願軍大逃亡期間,該報上沒有一條新聞提到本方戰局不利、城池失守、部隊傷亡嚴重等情況。別說「慘敗」、「潰逃」等貶義詞彙絕不會用,連「後撤」、「失守」、「陷落」、「危急」、「失利」等比較客觀的字眼也一個不見。整份《人民日報》上除了捷報還是捷報。形勢不是小好不是中好而是一片大好並且越來越好。請看:

  5月26日:「朝中人民部隊兩次反擊戰果輝煌一個月殲敵四萬六千」

  5月29日:「厭戰情緒增長渴望早日回國侵朝美軍自傷者日多」(按:「企圖回國現象嚴重」啊。)

  6月2日:「併肩突破臨津江」。描寫勝利場面。文中說:「朝、中勇士們在山頂上勝利會師了。人民軍和志願軍戰士們互相熱烈地握手、擁抱。山頭上響起了用兩國語言喊出的:「毛澤東主席萬歲!」「金日成將軍萬歲!」「中朝人民勝利萬歲!」的歡呼聲。拂曉前,這兩支兄弟部隊又分別對敵人開始了勇猛的追殲戰。」

  6月2日:「美李匪幫的狼狽相。」

  6月5日:「加里山上痛殲美軍第三十八團」

  6月5日:「又一次打擊–英軍二十九旅再度受創記」

  6月8日:「中朝人民部隊高度機動作戰續殲敵七千八百餘名」(按:把潰逃稱為「高度機動作戰」,比「轉進」好聽多了。)

  6月8日:「侵朝美軍的狼狽相」(按:被追著跑的人連連看到了追趕者的「狼狽相」。毛式革命樂觀主義呀。)

  6月8日:「美國侵略者為掩飾侵朝敗績又公佈嚴格的新聞檢查條例」(按:原來《人民日報》也知道「掩飾敗績」是不對的。另外,讀者可自行查閱當年《紐約時報》以瞭解美國「掩飾敗績」的情況。該報在戰爭期間每天刊登軍方發佈的戰事活動和聯軍傷亡失蹤人數,還刊登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部的戰績公報以及中朝媒體發佈的美俘照片等敵方資料。中朝方並不發佈本方軍隊傷亡失蹤的統計數字。但不乏勇氣去指責對方「掩飾敗績」。)

  6月8日:「中朝人民部隊連續痛殲侵朝美軍美國在全世界侵略力量大大削弱美統治集團承認陷入一籌莫展的厄境」

  6月11日:「中朝人民部隊英勇阻擊美軍指揮部計劃遭到挫敗」

  6月16日:「人民志願軍某部隆重集會為五千餘人民功臣慶功」(按:好光榮的傳統。困難之時看到光明,敗陣之際大舉慶功。)

  6月18日:「魏德邁發出哀鳴承認侵朝戰爭是個『無底洞’」

  通過這樣的報導,中國人民能從《人民日報》上瞭解到朝鮮戰場的實際情況嗎?彭德懷有「堅持真理」、「剛正不阿」之美譽。可惜沒有表現在這裡。他明明知道新華社人民日報所報導的情況和他所知道的情況完全不相符,卻沒有做出任何努力去糾正這種狀況。可以說他也參與了對中國人民的隱瞞和愚弄。引人注目的是,不但對廣大人民隱瞞真相,連在他們幾個領導人之間也難以完全說實話。彭、毛及斯大林之間的電報當時屬於傳閱範圍最小的最高機密。當事人本可以不加掩飾、用最坦白的語言直截了當地說明情況。而他們仍然需要藉助「企圖回國現象」,「嚴重右傾情緒」這類彆扭的詞彙來表達「逃跑」、「厭戰」、「士氣低落」等含義。可見共產黨內掩飾的痼疾有多深,直面真相的勇氣有多低。

  戰爭,是對一國人民生命和財產利益的最大索取或者奪取狀態。戰爭無論勝負,都要人民付出慘重的代價。每個政府都有義務把戰況真相特別是戰爭代價報告給人民。不承擔這個義務的政府就相當於干「殺人越貨」勾當的匪幫。當時近百萬中國人正在朝鮮遭受著現代化武器的慘烈屠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種種可怕的慘狀卻沒有一個字被「祖國」的媒體報導出來。下面三張照片讓我們多少瞭解,當年為了實現斯大林的野心和保衛金家惡棍政權,中國人民付出的是怎樣一種可怕的代價。




  而這些照片至今不能和廣大中國人民相見。

  人民的知情權實際上密切地影響著生存權。不知道戰禍危險逼近的人民不能有效保護自己,不知戰爭代價的人民不能有效地制止戰爭。毛共冷血政權不擇手段地矇騙人民,希望人民越傻越呆越好,這樣他們才能最大限度地剝奪和犧牲人民。究竟有多少中國青年的生命被葬送在朝鮮戰場上,至今仍然是個謎。為著繼續地奴役中國人民,中共決不會輕易披露真相的。藉著對戰爭性質和戰場真相的欺騙隱瞞,中共不但可以保證炮灰源源不斷地向戰場輸送,還能對人民的財富進行無休止地剝奪。《人民日報》在那段時間裏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大力宣傳國內各界「踴躍」捐款買飛機坦克的消息,幫助共產政權搾取人民的最後血汗。沒有知情沒有言論權的中國人民,除了任人宰割外還有甚麼選擇呢?@(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穆正新:國親聯盟的非常抗爭手段在台灣社會裏難以取得好效果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