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三月三」與歌圩

人氣 4
標籤: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此外, 廣東、貴州、雲南、湖南等省也有分佈。   
  
壯族聚居區地處嶺南西部,地形奇特,山青水秀,自然景觀十分美麗。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多熱帶、亞熱帶作物。農產品有水稻、玉米、薯類等。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   
  
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曼」、「布雅依」等20 余種自稱。
  
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傣語支。古文字是「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而創造的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   
  
「三月三」與歌圩   
  
美麗富饒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尤其是盛 大的「三月三」,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彩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 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   
  
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也是男女青年 進行社交的場所。在壯語中被稱作「窩墩」、「窩巖」,意為「出野外玩耍」。由於這種活動相互酬唱,彼此對歌,所以古代人之為「墩圩」。

歌圩

 
  
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不過,據古代文獻的記載,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淒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這裡所說的就是男女青年聚會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發展,並定期在固定地點舉行。   
  
壯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過,農曆三月三最為隆重。搭彩棚、擺歌台、拋綵球、擇佳偶,別有風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瞭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 ;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 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後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資料來源: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滿族的風味餑餑
民俗民風:滿族「落草」之俗
民俗民風﹕能歌善舞的朝鮮族
深圳民俗:西鄉搶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