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老年人是文化保存與發展的關鍵

標籤:

【大紀元7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种銘、吳尚編譯報道) 中國有句諺語說:「家有一老,猶有一寶」。這句話,不僅在現代社會管用,更在三萬年前的古代,起著促進人類文化向前推進的作用呢。

日前路透社的一篇文章說,老年人是人類文化保存與發展的關鍵。考古出土的證據指出,大約在三萬年前,人類的平均年齡增加,這些老年人對整個族群的生存與人口增加,做出很大的貢獻。

上個月發表於《美國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個人類文明演化上的假說 - 「祖母假說」。此一假說主張,因為祖母的照顧,使整個大家族得以活得更好,也對整個族群的成功與繁榮有很大的幫助。

密西根大學的Rachel Caspari與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李尚熹(Sang-Hee Lee) 相信,老年人的存活率愈高的族群,將愈加成功;並且返過來促使更多的族人像老年邁進。

他們研究了786具不同時期的人類化石,其中包括居住於歐洲的早期智慧人(Homo sapiens)-克羅馬農人(Cro-Magnon)與約於3,500年前滅絕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還有直立猿人(Homo erectus)與遠至三百萬年前的australopithecenes。對於為何族群中有老年人會促進整個族群的繁榮,Caspari提出了兩點看法:第一,假使人的壽命增長,那在已經當了祖母之後,自己還有生育能力,這樣會增加個人的生育率。第二,隨著年齡增長,老人可以照顧整個大家庭,增加子孫的存活率。整個族群也會因此而壯大。

為了研究在某ㄧ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整個人類的平均壽命為何較其他的靈長類還長,Caspari與李尚熹依據牙齒的磨痕,將化石分成兩類。

一類是正值青春生育期的15歲,另一類是在當時就已經算是老年人的30歲。因為在原始社會,30歲就已經當祖父母了。

Caspari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的化石中老年人比年輕人的比例愈來愈多。而且在舊石器時代的前期,這一比例更是呈爆炸性的發展,幾乎是之前的五倍。

為什麼會這樣呢?研究後發現,就在同一時期,人類的社會行為與過去有所不同。由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知,當時的人類具有藝術活動、而且陪葬的物品中發現一些珠寶與首飾。

他們認為,這一時期的人開始有照顧殘疾與老年人的觀念,而且老人反過來給予生活上的指導與經驗的傳承。

這與人類特有的停經期的演化也許也有關係。當老年婦女不用再為家計奔波與操勞之時,可以有較多的閒暇時間照顧兒孫輩們。

在強調與關注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之時,也許整個社會與父母們應該回過頭來更加關心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老一輩們,畢竟我們今日的ㄧ切,全是來自於他們無私的付出。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浙江發現疑似世界上最古老運河
山西陶寺遺址可能是中國唐堯帝都
中國公布高句麗遺跡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
高句麗古墓壁畫發現中國最早八卦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