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溫家寶的「宏觀調控」難題

梁京

標籤:

【大紀元8月10日訊】不久前,溫家寶對年初以來“宏觀調控”的政策效果進行了評估,決定暫不出臺新的緊縮措施。溫家寶還召集了一系列座談會,向各方面解釋和諮詢宏觀經濟政策。溫家寶在經濟決策方面的風格與態度,與朱熔基剛愎自用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態度的一個結果,就是大陸經濟政策的言路比過去要開放。而對政治氣候敏感但專業素質先足的大陸媒體,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近日,大陸主要財經報刊紛紛對溫家寶的宏觀調控政策進行批評。大陸媒體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溫家寶過於注重行政手段。在這個問題上,《財經雜誌》總編胡舒立發表的社評最直截了當,社評的題目是“行政性調控須淡出,市場化調控當跟進”。胡舒立質問,既然確立了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為何又“重走以行政性手段緊縮經濟的老路”?胡舒立的解釋是,溫家寶受了“利率無用論”的影響。而此次投資過熱,正是因為地方政府在低利率的誘惑下,“不惜與中央政府搏弈”造成的。

批評集中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溫家寶的“宏觀調控”再次打擊了大陸的私營經濟。這一批評,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只不過在媒體上表達比較委婉。在大陸的上層,私營老闆們通過各種渠道,尤其是通過政協以及共產黨的統戰部門,向溫家寶反映了他們的不滿,施加了相當大的政治壓力。根據大陸媒體透露,溫家寶於7月20日對發展非公有經濟作了批示,安撫士氣遭到打擊的私營企業主。8月2日的《經濟觀察報》,頭版頭條發表了專題報導,標題是“民營經濟96小時”。報導說,在7月25日至28日96小時裏,大陸國務院召開了一系列專為民營企業打氣的座談會。經濟觀察報還發表了題為“提升民營經濟信心是長期之舉”的社評,對大陸當局對待民營經濟,口惠而實不至的態度進行了婉轉的批評。

大陸媒體的批評,聽起來似乎有理,實際上並不公允,因為他們回避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溫家寶的處境。溫家寶並非在一張白紙上畫圖,他必須面對朱熔基留下的難題,面對大陸政治的現實。朱主持大陸經濟十年,一貫主張增加國有資產。為此,他不僅反對私有化,而且利用國家對銀行的壟斷,對國有部門大量輸血。眼看國有企業利潤上不去,他甚至不惜讓數千萬工人下崗,也不肯把資金轉向效率高許多的私營企業。結果,大陸國有資產的總量確實大大增加,但國有部門不僅負債累累,而且高度依賴銀行提供流動資金。據周小川透露,中國大陸是商業銀行提供流動資金比例最高的國家,占GDP的比重高達百分之七十。當然,這些流動資金是不會輕易提供給私營企業的。

在這種情況下,溫家寶的困境在於,如果他提高利率,則不僅會大幅度減少國有部門的利潤,更麻煩的是提高利率會急劇增加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從而大大增加大陸的金融風險;而不提高利率,就只能選擇使用行政手段來控制投資。那麼,使用行政手段為什麼就一定要傷害私營經濟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因為行使國家權力的行政機構,屁股自然是坐在國有部門的一邊。

堅信市場手段的人或許會說,這豈不恰恰證明應該用利率來控制投資嗎?提高利率,不僅可以壓縮投資,而且可以把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擠出市場,鼓勵效率高的私營企業發展,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呢?

問題是,現實遠非如教科書那樣簡單。此次投資過熱,如胡舒立所說,地方政府與中央搏弈是一個重要因素。事實上,一些私人企業之所以敢向國有部門長期壟斷的重工業發起衝擊,主要是背後有地方政府推動。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被中央殺雞給猴看的江蘇“鐵本”鋼廠。“鐵本”的業主完全是地方與中央搏弈的棋子,他原本沒有那麼大的擴張野心,更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

《財經》雜誌的宏觀經濟專欄作者宋國青曾經指出,調整利率總是有效的,除非借貸者根本就沒有打算還錢。溫家寶的難題恰恰就在於,雖然並非所有的人都準備借錢不還,但是準備賴賬的人有權又有勢。只要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還是銀行事實上的大客戶,溫家寶的難題就沒有解。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梁京:中國農民是「六四」最大的輸家
梁京:胡溫新政面臨巨大壓力
梁京:大陸考試舞弊盛行的根源何在?
梁京:大陸是市場經濟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