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檢驗大陸人權的一個經濟指標

行易

標籤:

【大紀元8月17日訊】今年,中共流年不吉。先有歐盟不放鬆“軍售禁令捆綁”,將“軍售”與大陸的人權狀況聯繫起來,不賣軍火給中共;再有美國不承認中國大陸的“市場經濟地位”,使中共失去許多國際經濟利益。實際上,人權狀況與市場經濟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可以用後者檢測前者。用“市場經濟的實現程度”檢驗大陸人權狀況,雖然不是一個直接指標,卻是一個相當有效的間接指標。

貨真價實的市場經濟有著重要政治意義。一個市場經濟國家,在一定階段有可能存在獨裁政治,但最後必然會發生改變,成爲民主國家。這有世界各國的歷史經驗爲證,最引人注目的是上世紀普世民主化浪潮,場面驚心動魄、蔚爲壯觀。

離開經濟自由,人權就空有其名。市場經濟是自由的經濟,正是人權的沃土。其實,市場經濟是現今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常態,政府介入實爲不得已的特別手段。政府干預時必須依據法律,尊重個人和企業的經濟權利和經濟自由。政府依法干預經濟,可以是爲了經濟目標而作的“宏觀調控”,卻不可以爲了專制而控制。

戰時體制是管制性的,相應地,戰時經濟也是管制的。在民主國家,這些都有法律依據,以規範政府的行爲。隨著戰爭的結束,戰時經濟體制應立即取消,否則就會嚴重損害經濟與社會。中國大陸的經濟延續於戰時經濟,曾經極端地管制,無絲毫自由可言。如果說當年的做法是爲了戰爭,那麽,時至今日,中共的非市場經濟失去了正當的存在理由,變成一種爲了獨裁而強行操控的經濟。難怪美國人要正確地給中共扣上一頂大帽子:非市場經濟地位!

一個國家如果連市場經濟都不是,說明政府專制欲望之強,無孔不入的控制之深。但是,一個極權專制政府能力也是有限的,甚至比民主政府的行政能力低很多倍,它時常會發出力不從心的哀鳴。各國共產黨曾經異想天開地消滅市場,建立所謂計劃經濟,結果只是害人害己。雖然在一時維護了極權專制政治,最終還是免不了統治上的破産。中國的現實表明:極少數分子組成的利益集團消滅市場因素,目的是利用手上的政治權力攫取私利,必然同時建立極權專制的統治,在政治上迫害大多數人民。這兩種做法相互依存,但都是倒行逆施,難以長久。而且,在當代世界,這是極不正常的,多爲亡國的先兆。

在大陸,銀行只是“中央”的分支機搆,爲“權貴”攫取資金,壞賬成堆,無法解決。各地的那些銀行也只是這種分支機搆在地方上的分支。價格的高低,也由“中央”說了算,說漲就漲,沒有“彈性”。機票、車票如此,消費品價格也是如此。中共時常會爲這種畸形經濟貼上好看的標簽,並有禦用“專家”作理論推導,還有完全靠不住的統計資料作證明。如爲了“增長速度”、爲了“穩定”、爲了“入世”……但骨子裏還是爲了獨裁。雖說中共沒有多高的理性分析能力,但出乎獨裁本能,還是會建立一種非市場經濟體制,即使危害很大也在所不惜。

中共也曾迫於實際的經濟壓力與危機,一度想改弦更張,建立所謂“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結果沒有成功。弄出來的是一個“四不像”非市場經濟,這就是讓中國社會各階層驚恐不安的“權貴經濟”,一種獨家“悶聲發大財”的專制經濟體系。

經濟自由是社會的基本自由,經濟公正也是社會公正的基礎。市場經濟的特點是經濟自由,有自由才有公正。所以,出於敵視自由、反對人權的本能,中共還是抱住有害的“權貴經濟”不放,當作“不敗”的“葵花寶典”。其實,這種做法無異於“飲鳩止渴”。

確立經濟自由的“市場經濟”原則,建立“小政府、大社會”,大陸中國人的人權才有真正保障。

源自《議報》159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行易:是「光」是「鹽」的楊小凱
行易:中共匪警比中央還橫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