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任仲夷提出搞政治特區

傅國湧

標籤:

【大紀元8月20日訊】 發表于《炎黃春秋》2004年第8期的《任仲夷談鄧小平與廣東的改革開放》一文中,90歲高齡的原中共廣東省委書記任仲夷雖然對鄧小平給予了過高的評價,但他也直言無諱地指出:鄧在造就一個漸漸富裕起來、相對開放的社會同時,也留給了我們一個尚未能解決貧富懸殊問題與腐敗蔓延的社會,“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政治改革的相對滯後”,現在是“市場經濟,計劃政治”。爲此,他呼籲必須要過政治改革這一關。他認爲這一關終得過,“現在不過,以後說不准更難過。”他說:“過政治改革這一關一定要有勇氣、膽識,橫下一條心,‘殺出一條血路來’!”

到底政治改革如何入手?這位見證了上個世紀80年代初廣東經濟開放的黨內民主派老人鄭重建議:

  “不僅要搞經濟特區,而且也要搞政治特區。政治改革必須審時
  度勢,先做試驗,突破一點,再行推廣,就可以穩步前進。可以
  在某一個地區、謀一個領域先搞試驗,取得經驗,然後推廣。

  “比如能不能選一個縣、地級市甚至一個省,例如海南省,辦政
  治特區,搞民主選舉。就是試驗失敗了也不要緊。失敗是成功之
  母嘛。”

“政治特區”的思路當然不是任仲夷首創的。但以他在共產黨內、外的影響力,以他主政廣東所積累的政治資源,由他來倡導推行政治特區,其效果是不一樣的。當今之世,只要不是白癡,幾乎沒有人不明白政治改革的障礙是什麽,如何才能打破堅冰,讓政治改革的航船拔錨起航,不僅需要“殺出一條血路來”的勇氣,而且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多年來,包括李銳、任仲夷、朱厚澤、胡績偉等在內的一批黨內老人,一直堅持不停地向金字塔頂端的掌權者提出各種思路、設想、方案,熱切地希望他們終生寄託的這個革命黨,最後能走上政治改革之路,而不是被既得利益的蜂蜜粘住了雙眼,被富貴榮華、位極人臣的權欲裹住了雙腳,在腐敗的泥潭裏拔不出來,乃至樂不思蜀,在實利主義、機會主義的路上越滑越遠。去年“兩會”期間,爲中國的現實和前途感到憂心如焚的黨內民主派元老、86歲的李銳提出了10條政治改革的建議,其中5條是關於黨內民主的。無論是黨內民主先行還是政治特區先行,其目的無非就是還政於民,最終在中國實現民主,兌現毛澤東和共產黨 1949年之前“打天下”時期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然而直到今天,“政治改革”在中國依舊是個敏感的話題,幾乎沒有公開討論的空間。所以,在談到意識形態領域的改革時,任仲夷認爲,“我們在意識形態方面基本上還是計劃經濟時期的那一套。80年代,報紙傳媒還是活躍開放的,政治改革不像今天那樣敏感,是可以公開討論的,經常能看到和聽到不同的聲音。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一個政黨、一個領導人,如果聽不到批評的聲音,是很危險的。”他引用鄧小平的話說:“革命政黨最怕是聽不見人民的聲音;最怕是鴉雀無聲。”

說一千,道一萬,中國如果真的要開啓政治改革的航船,還得從實行言論、新聞、出版自由著手。中國的問題千頭萬緒,不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不是依靠加減乘除就能解決的。但有了上述最基本的自由,意識形態的緊箍咒一旦脫落,一切就會有新的開始。政治改革怎麽搞?在一個傳媒如此發達的年代,完全可以由公衆展開廣泛、公開的討論,而不必由個別人在自己的小屋子裏苦思冥想、絞盡腦汁。言論自由是一個文明社會的基本前提,沒有這一前提,什麽政治改革都只能是奢侈的水月鏡花,什麽美好願望都不過是空想樓閣。難怪在“以言治罪”尚未成爲歷史的中國,任仲夷要如此諄諄地告戒當政者:“況且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是寫進憲法裏的,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中央不是複強調要依法治國、保障人權嗎?如果我們有法不依,知法犯法,就談不上法治。靠槍桿子和筆桿子統治的社會絕不是民主的社會,也不會長治久安的。”

──轉自《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欄】傅國湧:「誰奪走了孩子天真的童言」?
傅國湧:「審計風暴」只是讓媒體樂了一把
【專欄】傅國湧:楊振寧缺乏甚麼「品性」?
【專欄】傅國湧:「不得幫忙的不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