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對中國四中全會的反應

標籤:

【大紀元9月27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東方報導)海內外大部分輿論對中國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政權轉移反應是積極的。不過,也有不少中國問題觀察家對江澤民把中央軍委主席的職務交給胡錦濤進行了深透表象的更為深入的剖析,揭示出很多被忽視的現象。

*為什麼不稱胡錦濤為核心?*

首先介紹新加坡聯合早報的反應。聯合早報在“社論言論天下事”版面上提出一個為什麼不稱胡錦濤為核心的問題。這篇文章說:胡錦濤前年秋天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去年春天接任國家主席,今年又剛剛接任中央軍委主席,三大權力集於一身,其巔峰地位已是不容置疑。

但有一個問題似乎令外界感到困惑,那就是,與江澤民作為“第三代領導核心”相比,中國至今並沒有把胡錦濤稱為“第四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人們也許因此要問,這究竟又意味著什麼?

新加坡聯合早報認為,觀察和分析中國政治,有時候需要逆向思維。也就是說,聽話要聽反話。比方說,如果中國媒體大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們就應該認識到貧富差距和發展不平衡;如果中國媒體高喊團結一致、同心同德,就應該看到黨內可能出現了鬥爭;同樣,當初之所以要高喊“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那是因為六四事件之後奉鄧小平旨意進京的江澤民沒有任何權威,其核心地位需要反覆強調。以這種邏輯來推斷,現在不說胡錦濤是核心,恰恰是因為他作為核心的地位已經不是一個問題。

*觀察人士:江澤民仍有要職*

然而,海外一些觀察家指出,雖然江澤民已經交出了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以及中央軍委主席三大職務,但是,江澤民還有六個暗中掌握國家命脈的關鍵職位沒有交出來,特別是其中的中央警衛團第一政委一職,也就是說,專門負責保衛黨中央的警衛部隊還掌握在江澤民手裡。據報導, 江澤民目前還掌握的六個黨政要害部門職位是:

(1) 中南海警衛部隊第一政委;
(2 )反台獨、反外國軍事干涉領導工作指揮部總指揮;
(3 )國家戰爭戰備委員會(總指揮部)第一把手;
(4) 中央政策決策領導小組組長;
(5) 中央黨校榮譽校長;
(6 )中央外交領導小組組長;

這就是說,江澤民仍然掌控著中央政策決策大權、國家戰爭戰備大權、外交大權、對台行動大權,且都是擔任第一把手職位。海外中國問題專家呼籲江澤民應該立即辭去一切黨政職務,以證明江澤民這次辭職的誠意。

*曹思源:江澤民去留無關政改*

中國著名憲法專家曹思源展望了江澤民的辭職和中國政治改革的關係,得出的結論是:江澤民去留與中國政改無關。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辭去軍委主席後,北京自由派學者曹思源連稱“好事”。但他認為,江的去留與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前景未必有直接關聯。

曹思源認為,政改最關鍵的就是要解放思想,允許公眾參與討論,而不應該預設一個不能討論的禁區。對中國政改前景,曹思源表示仍然拭目以待。

*劉曉波談胡錦濤*

北京的另一位著名自由派知識分子劉曉波向記者介紹了江澤民辭職受到中國大陸廣泛的歡迎,沒有人表示挽留,說明人心所向以及人心思變。不過他認為,現在說胡錦濤就是中國的戈爾巴喬夫還為時過早。

*兩個軍委主席*

中國問題觀察家孫文廣提出一個被忽視的現象,那就是中國現在有兩個軍委主席,一個是中共軍委主席胡錦濤,另一個是國家軍委主席江澤民。

四中全會決定,胡錦濤接任中共軍委主席。但國家軍委主席江澤民要等明年全國人代會才能下台。從現在開始到明年三月開人大政協兩會,還有六個月的時間。

孫文廣提出,在這六個月的時間裡,軍隊到底是聽哪個軍委主席的指揮呢?按照中共慣例,軍隊應接受黨的對絕對領導,所以應該是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領導軍隊。但是按照憲法,國家軍委主席應有職有權,該是江澤民領導軍隊。這一混亂局面說是中國的一場憲法危機也不為過。相關法律專家有責任向人民作出解釋。

孫文廣呼籲軍隊在政黨之間保持中立,軍隊應該職業化,國家化、軍隊不要干預政治。

*改革派知識分子對胡抱希望。*

據網絡作家任不寐在一篇談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文章中介紹:曾經採訪過胡耀邦的香港記者陸鏗評論說:江澤民下台,所有的華人,包括大陸的,香港的,台灣的,都會鼓掌歡迎、拍手稱快的;他還對胡錦濤、溫家寶寄予厚望,稱讚他們真心想把中國的事桿好。

任不寐寫道:據我所知,陸鏗的觀點在中共黨內有相當的代表性。當年追隨胡耀邦、趙紫陽的體制內改革派知識分子願意對胡錦濤抱有一些希望。比如前人民日報總編輯胡績偉先生大概會支持陸鏗的觀點,盡管他常常用另外一句話表達自己的全部觀點:不指望他又指望誰呢?除非你有替代方案。任不寐說這麼多的人對胡的希望主要來自對江的厭煩,這種情況對江核心來說實在具有諷刺意味。(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欄】華風:魂斷今朝──也談中共加強執政能力
大陸學者坦言中國執政面臨兩大考驗
北大法學博士為《一塌糊塗》致信胡溫
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名單傳異議黨中央全力溝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