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灝年:從英法俄德護國護法的歷史,看大中華民國護國護法的歷程和前途(5)

大中華民國百年護國護法的艱難歷程和光明前途

辛灝年

人氣 5
標籤:

一、悠久的中國王朝歷史及其特征

中國的歷史,自有皇帝傳說以來,已有4700餘年;自從「古竹書」記年載夏以來,也已近3800年;且兩者並無間斷。武王滅紂,開啟了大周一朝,前300年為西周,也是中國封建制度從建立而至於鼎盛的階段。之所以封侯建國,首先是因為西周建國之初,因不能根絕前殷的勢力,而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地,同時又封建了魯、燕、齊三國。此為封建制度創立之端緒。其次是在克殷後二年,武王崩,武庚遂伙同監視他的管叔等乘機謀反。一時間東方的殷王朝殘餘勢力,均起而造反,企圖復辟。其時因周成王年幼,周公乃親自東征,平息了叛亂。此次「護國」的結果,促成了西周王朝的第二次封侯建國,衛、晉、蔡、東都等封國始立,宋國則為殷人後代而封,魯、齊等國亦得以向東伸展。封建制,雖因西周為立國、護國之需而創建,其後,則漸漸成為一種對政權和政區的分割制度,即作為對於中央王權實行分而治之的「等級分裂政體」而存在。

由於西周末年,周平王的王位是由他的舅舅申候勾聯犬戎殺害其父周幽王而得,王室威信不再,雖經東遷,卻遭遇東部齊、魯等一些大封國的反對,而擁護他的其它封國如許、鄭、秦、犬戎等,又大都是乏義之國,周王朝遂從此遭遇「王命不行」的命運,「春秋時代」於是開始。而王命不行的結果,則是迅速造成了列國之間的兼併,各諸侯國內部篡亂相乘和雜居中國之犬戎蠻夷的「製亂和歸化」。自魯恆公弒兄篡位以下至晉三分公室,齊為田氏所篡,魯則三恆稱強於國內,貴族的高貴姓氏早已日漸暗淡,宗法等級封建制的衰滅已不可免,平民政治遂乘隙興起,再加上諸夏文化之對內對外日漸融合浸染,特別是各強國之間稱雄稱霸的戰爭,竟推進著中國――「雖非主觀之想、卻成客觀之變」地朝著統一的方向前進了。

春秋之後,戰國首尾二百四十餘年,伴隨著從兼併而至統一之戰爭的,則是郡縣政治的出現,軍民分治的開始,井田制的廢棄,履畝而稅的實行,依軍功而擢升之新政治制度的建立,貨幣之使用,和官商轉向民商之重要發展等等。秦終於滅了六國,中國亦終於統一在「廢封建和置郡縣」的君主平民制度之下。

由是可知,大周一朝蓋八百年,其間,封建的建立和鞏固約三百年,是為西周。封建的維係和衰落約二百四十餘年,是為春秋時代;而封建的滅亡期亦約二百四十餘年,是為戰國時期;統稱東周。所以,近代以來至今,國人動輒便以反封建來作為「革命」甚至是掃蕩中國文化的由頭,便實在是出於對中國歷史的無知。因為對封建的革命,中國人早在二千多年之前就勝利完成了。這是我們與歐洲之大不同處。

其後,秦雖歷二世,僅存國十五年,但「存制」竟達2120年,即自公元前209年直至公元1911年,方為辛亥共和革命所終結。其間兩千餘年,雖始終為君主王朝,亦始終為君主平民政體,而非封建式的君主貴族政治。大漢朝建國之初,雖有封建之舉,亦有郡縣之繼,其後九十餘年間,則隨著劉姓王室之滅異姓王、封同姓王,直至頒發「推恩令」,而最終廢除了封候建國之舊制度。

而也正是在兩漢,中國才出現了君權和政權的分離,文治政府的興起,以及公卿朝士盡皆「民間名儒」的政治景象。其後,雖然士人政府亦曾逐漸形成「士族政府」,更在魏晉南北朝紛紛亂亂的四百年間,流弊而成為「士族門閥制度」,但是, 混亂時代過去,自隋唐以下,皇權和政權的分離,貢舉和科考制度的出現,特別是宋代諫官制度的建立,和文官治國的進一步發展,均為中國悠久的君主制度,帶來了對於皇權獨裁的制約。如果文化落後的蒙人不專以《四書》來開科取士,如果朱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不斷然地廢除宰相制度、開八股取士之風氣,如果文明欠豐的滿人不繼承明代的無宰相之政府,不時刻宣稱「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不實行少數人部族的特權和專制,自元至清前後七百年,不視天下為一姓之家,不握生殺予奪大權於一手,則中國的君主王朝大約便不能夠僅僅用「專制」一詞即可以統而概之的了。就不說秦以下之漫長二千餘年間,不論是中國自生的宗教,還是乘亂而至的外來宗教,直至中國出現了國際共產黨,之前,他們都既沒有機會在中國制造一場又一場的宗教戰爭,也沒有可能如歐洲和中西亞那些國家一樣,在中國建立起一個教政合一的殘酷封建王朝或君主王朝。而中華文化非但歷經二千餘年而不衰,甚至二千年餘年間朝朝代代都能夠碩果累累,就更是說明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始終存在著文化創造的相當自由。雖然,我們並不否認,漫長的中國王朝歷史,確實為我們志在「走向共和」的歷史性變革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悠久民族文化中封建的和專制的思想文化成份,亦同樣為我們志在建立一個現代文明的國家帶來了相應的負擔。但是,歷史在比較之中而見優劣。因為,我們只需從辛亥之後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護國護法的艱難和曲折,與歐洲之諸共和國家作一簡單的對比,我們自然就能夠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究竟何在。

二、中國共和革命的偉大成果――中華民國

自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中國同盟會,鼓吹共和革命,艱難奮鬥十六年,發動了十一次起義,終於在1911年10月獲得武昌起義成功,並於1912年1月1日創建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毫無疑問的是,中華民國是一個新中國,新就新在它不是改朝換代,不是帝制的延續,不是君主專制的翻版,更不是扛著革命旗號的專制復辟,而是在中國首開了共和政治的端緒,第一次為中華民族創立了共和的國統和法統。所以,連中國社會科學院御制的「中國近代史」都稱辛亥之後的中華民國――

在政治上「民主空氣濃厚,民主潮流高漲,民主憲政在實驗中。僅一九一二年,即中華民國元年,中國出現的新政黨,已注冊者即達八十五個,政治團體二十二個。各類法政學校遍佈全國。以宋教仁為代表的民主革命家,力圖通過合法鬥爭的手段發展政黨政治,組織政黨內閣,獲得了很大成就……」

在經濟上,「自1912至1919年的八年間……新增資本相當於辛亥前四十年投資的總額……使工業落後的中國,一時竟出現了麵粉大王、火柴大王等稱號的民族工業巨子。鋼鐵、采煤、電力等重工業,和皮革、造紙、卷煙等一應輕工業,以及金融等均獲得了重大發展……1914年3月15日,由民間籌備的中華民國全國商會聯合會成立……」

在輿論和文化上,誠如《誰是新中國》一書所述﹕「政治思想的自由必然要帶來新聞輿論的自由。辛亥之後,全國民辦報刊一時蔚為大觀,至1913年7月,各種民辦報紙已有五百餘家。他們以監督政府為己任,頻頻議論政治得失,評述政府官員,上敢於批評指責總統,下能夠匡正救助時弊,無論是國家大事、社會新聞,均在他們的關心和批評之下。專制輿論的一言堂,瞬間即被民主輿論的多元化所代替……」而「中國的白話文運動之所以成功在辛亥之後,中國的新文學之所以在歷經晚清改良文學的自將洗磨之後亦成熟、成形在辛亥之後的歷史事實」,就是對中華民國是一個嶄新共和國的證明。

三、中華民國護國護法的第一大歷史階段1912-1928

中華民國與所有背負專制歷史的嶄新共和國一樣,立即遭遇了革命與復辟的痛苦較量,和必須起而護國、護法的歷史命運。

1、中華民國護國運動的四個階段及其勝利

中華民國護國運動的第一階段是第一次北伐。1912年1月1日,因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遂使袁世凱要由他來建立新政府的陰謀破產,袁即一邊罷免唐紹儀的議和代表資格,指使馮國璋、段其瑞叫囂要「誓死抵抗」;一邊發兵攻陷武昌,與革命軍隔江對峙,蓄意制造緊張形勢。為捍衛還在繈褓之中的共和國,孫中山第一次提出了「北伐討袁」主張。1912年1月13日,北伐的革命軍敗清軍於安徽宿州等地,戰略重鎮徐州也不戰而下,安徽、湖北、湖南各戰場革命軍均獲得相當勝利。唯列強公然出面、出兵維護支持袁世凱,堵截革命軍北上,才再一次逼出了「南北議和」的局面。

中華民國護國運動的第二階段是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1912年1月22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文聲明,如果清帝退位,清王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宣佈贊成共和,自己將辭去臨時大總統,並推舉袁世凱擔任。2月13日,袁世凱即通電「贊成共和」,並誓言「永不使專制政體再行於中國」,孫文遂辭職。3月6日,南京參議院決議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遂在北京宣誓就職。然而,僅一年之後――1913年3月20日,擁遺朝之兵的袁世凱即陰謀暗殺了內閣第一大黨――國民黨秘書長宋教仁。孫中山因之而猛醒,意識到要捍衛共和,「非去袁不可」。他決心發動二次革命,要象推翻滿清王朝那樣,粉碎袁世凱的篡權、獨裁和復辟陰謀。6月9日,袁世凱又下令罷免國民黨身份的三省都督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三人。7月12日,國民黨人江西都督李烈鈞發表討袁通電並親赴湖口督師,二月革命遂起;7月15日,江蘇都督程德全亦在黃興迫動下宣佈討袁。隨之,滬、皖、湘、贛、鄂、閩、重慶相繼宣佈獨立。然而,一因袁世凱擁遺朝之重兵,二因國人對袁氏尚存有幻想,三因國民黨十位都督僅僅只有兩位執行孫中山的命令起兵抗袁,遂使二月革命失敗。

中華民國護國運動的第三階段是反袁護國戰爭。因袁世凱迅速地撲滅了二月革命,從而刺激了他推倒共和、復辟帝制的欲望。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下令停止國會參眾兩院現議員的職務。5月1日,袁頒佈總統權等於皇帝權的「中華民國約法」,推倒了旨在限制他獨裁和防止他復辟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並廢除了國務院,在總統府設立了相當於滿清「軍機處」的「政事堂」。6月30日,袁更廢各省都督,改官職,立將軍名號。1915年8月10日,袁世凱的憲法顧問美國政客古德諾發表「共和與君主論」,為袁鼓吹帝制。8月23日,滿清遺孽楊度等七人成立「籌安會」,公開為袁復辟帝制鳴鑼開道。11月20日,所謂國民代表投票結束,「一體贊成君主立憲」。12月11日,參政院推戴袁世凱為皇帝。次日,袁宣佈接受帝位,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定明年為「洪憲元年」。12月13日袁接受百官朝賀。袁世凱猶如拿破倫和他的侄子一樣,推倒了共和,復辟了帝制,從獨裁走向了帝位,妄圖將中國人民歷盡艱難才創建的共和國――中華民國徹底推翻。

然而,已經「懂共和、解民主」的共和國――中華民國國民,因「厭絕專制、寶愛共和」(陳獨秀語),決心對「敢以帝制自為者」,「全國人民共擊之」。全國各界不僅發表宣言、通電一致反對袁推倒共和、復辟帝制,而且孫中山、國民黨和幾乎全體國民均意識到要維護共和,「非去袁不可」。由是,蔡鍔將軍在梁啟超的幫助下逃出北京來到日本,在孫中山先生的鼓勵下,立即自日本返國,擇袁世凱登基之日,宣佈雲南獨立,通電號召討袁,發動了倒袁護國的戰爭。護國戰爭的槍聲一經打響,則全國上下,海內海外無不響應,連袁的親信愛將也接二連三地背叛了他。於是,袁世凱僅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就一命嗚呼。共和國――中華民國獲得了反袁護國戰爭的巨大勝利。

  中華民國護國運動的第四階段是反對張勛復辟滿清。歷史的事實是,辛亥之後,共和國――中華民國遭遇顛覆與專制制度可能復辟的最大危險,就是來自於袁世凱和他的北洋舊王朝軍隊。袁世凱之死雖然宣告了復辟帝制的必然失敗,但原北洋軍人張勛緊接著又導演了一場復辟滿清王朝的鬧劇。1917年7月1日張竟然率領兩萬辮子軍進京扶持宣統復位。然而,由於全國輿情高漲――北京的十幾家報紙「一律停刊,表示抗議」,上海商界全體懸掛中華民國國旗以擁護共和,全國反對張勛復辟的通電「一日之內不僅高可盈尺,更有血性男兒,多有不避鼎鑊者乃執筆痛言,以反對復辟」,於是,另一個北洋軍人段祺瑞,遂於捍衛共和之名義下,於1917年7月3日在馬場誓師,討伐張勛。由是張勛的復辟滿清僅十一天便冰消瓦解。辛亥之後中華民國的護國運動遂得以成功。

2、中華民國的護法運動的四個階段及其成功

中華民國反袁反張復辟的勝利證明,辛亥之後共和主義思想已經成為全國上下莫敢一辯的新思想,中華民國已經成為舉國上下共同體認的新國家。此後一切欲擁遺朝之兵、據私家之軍,以企圖復辟專制者,都不得不以擁護中華民國的嶄新國統為旗號,卻又借閹割中華民國的共和法統為手段,來達到「假共和之名以行專制之實的」的目的。

1917年7月,因段祺瑞成了驅逐張勛、維護共和的大英雄而重掌國柄,但轉瞬之間,他便頂著中華民國的國統,不僅破壞共和法統,企圖重歸獨裁――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而且簽訂賣國條約以擴私家之軍,更為「武力統一天下」而首開十一年軍閥毀法混戰禍國的端緒。

在此十一年中,已經一再地贏得了護國勝利的共和國人民,又一再地掀起了捍衛共和法統的浪潮。他們不僅聲稱「中華民國為民主統一之共和國」的憲法條款「永遠不得予以修正」,而且連續地發動了反對混戰、反對賄選、反對賣國和反對一切毀法禍國的群眾運動。而由孫中山和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護法戰爭,就正是在國民波波相接的護法運動中,歷經種種失敗和痛苦而最終地走向了成功。

中華民國護法戰爭的第一階段,是孫中山領導南下護法並發動第一次護法戰爭。1917年7月6日,一百五十名原國民黨議員隨孫中山南下,海軍總長程璧光亦率第一艦隊開赴廣州,然後召開非常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任命孫中山為大元帥,發動了第一次護法戰爭。只因「南與北如一丘之貉」,南方軍閥唐繼堯和陸榮廷等與北方直、皖軍閥勾結,並在廣州組成「西南自主各省護法聯合會」,以對孫中山釜底抽薪,方使得正在湖南作戰的北伐軍歸於失敗。

中華民國護法戰爭的第二階段,是在孫中山於1920年重建廣州革命政府之後。1921年4月,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後即揮兵西進,於同年7月15日克南寧,8月1日佔桂林,後於11月15日在桂林設大本營。就在孫中山積極準備北伐以護法之時,直系軍閥為阻止孫北伐,乃一面在表面上「恢復舊國會」,使孫失去護法的依據,一面收買陳炯明叛變孫中山,炮轟廣州觀音山總統府,遂造成第二次護法戰爭的失敗。

中華民國護法戰爭的第三階段,是掃蕩兩廣軍閥,統一兩廣行政,為伺候的北伐打倒軍閥奠定了軍事政治基礎。1924年初,中國國民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了國民黨;在歷盡「復辟有兵、革命無軍」的痛苦之後,創建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培養了一支真正的共和革命軍隊。其間,直至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北伐誓師,雖然外受東西列強之阻擾,內有俄屬共產革命之暗礁,但是孫中山還是義不容辭地一再努力於護法事業,不僅堅守廣東護法大本營,而且抱病北上參加國民會議,甚至客死北平。但是,堅定地執行了他護法戰略的蔣介石,卻在真正的國民黨同志的共同奮鬥之下,於1924年10月率領黃埔學生軍平息了英國支持下的反動商團叛亂;於1925年2月率軍第一次東征,掃蕩了陳炯明的禍亂;於1925年4-6月間,又於東征之間回師撲滅了滇、貴軍閥楊希閔和劉震寰在廣州的叛變;於1925年11月率軍第二次東征,將陳炯明叛軍全部消滅。1925年10月12日陳獨秀即在中共中央的機關刊物《嚮導》上發表文章稱﹕「現在蔣介石先生手創了有力的黨軍,用這包打軍閥絕不擾民的黨軍,不顧成敗利鈍地肅清了那些拉夫開賭、苛稅苛捐、各霸一方、歷年擾害人民的滇、貴、粵小軍閥,以圖廣東軍政、財政之統一,這不僅為國民黨建立了驚人的勛勞,並且為已死的中山先生出了多年力不從心的怨氣……」1925年12月3日和30日陳獨秀又在《嚮導》發表文章稱﹕「蔣介石是實行反對帝國主義及軍閥、實行實行三民主義的革命派!」

3、中華民國護法戰爭中的險惡暗礁

如前文所述,正是列寧的十月背叛,才徹底地葬送了1917年俄國二月民主革命的成果,推翻了俄羅斯共和國,阻斷了俄國人民的共和之路。背叛成功的列寧,不僅在前蘇俄篡建了共產專制復辟制度,而且更在革命的名義之下,對外輸出共產革命。列寧雖在十月背叛成功前就確定了一個「東方路線」,即「北京――加爾各答――歐洲」之所謂發動世界共產革命的大戰略。但是,十月背叛奪權的成功,卻使他立即拋棄東方,轉而直接進攻歐洲。但是,1919年初,因他指使德國和匈牙利共產黨在本國發動「共產革命建國」失敗,遂使他重新開始執行他的「東方路線」。列寧終於將老沙皇的野心、新沙皇的欲望合而並之,首先以虛假地廢除沙俄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為釣餌,欺騙中國人民;其次是於1920年8月派維津斯基來華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7月又派馬林等來華領導召開了中共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再就是十一次派人來中國尋找孫中山,企圖使孫中山將中國的國民革命轉化為列寧的共產革命,將自己創建的國民黨「變性」為共產黨;最後則是在上述目的均因為孫中山的拒絕而不能得逞之後,才陰謀決定,要在孫中山正處於「敵有人援、己無人助」之時,藉援助孫中山和中國國民革命,而命令中國共產黨全體或公開、或秘密地加入國民黨,以借重孫中山的影響,中國國民黨的力量,和中國國民革命、即中華民國護法戰爭之機會,來達到打進國民黨、分化國民黨和最終將中國國民革命「誘變」為中國共產革命的目的。是時,正處於護法困境之中的孫中山,因迫不得已而決定「聯俄容共」,從而為中華民國最後階段的護法戰爭、中國的國民革命、特別是未來中華民族和中華民國的前途,埋下了可怕的政治危機。

此後,中國共產黨遂憑借著前蘇俄對中國國民革命的「經濟援助」,在前蘇俄的直接指揮和命令下,以列寧的「十月背叛行經」為榜樣,「陽冒參加國民革命之名,陰事發動共產革命之業」,一是一邊在國民黨內秘密自結黨團,發展勢力,一邊公開將國民黨划成左中右三派,在國民黨內號召「打倒國民黨右派――孤立國民黨中派――團結國民黨左派」,使國民黨自身慘遭分裂;二是在孫中山逝世之後,劫奪國民黨和中國國民革命的領導權,甚至蓄謀將國民黨的「二大」開成了共產黨的「二大」,甚至「鳩佔雀巢」地造成國民黨大會竟然「以談三民主義為羞、以談共產主義為榮」的局面,直至將國民黨中央的領導權把持在手,使得國民黨中央宣傳部29名部員中,連部長(譚平山)共有26人是共產黨。三是層層對外掛著國民黨黨部的招牌,利用國民黨改組登記,名為國民黨發展黨員,實為共產黨「招兵買馬」,從而使1923年底尚只有480餘人的共產黨,不到兩年,就發展到了5萬餘入。四是因為必須依靠國民黨在廣東立腳,所以堅決地反對北伐,而當國民黨的北伐不能阻止時,竟決策要包藏禍心地「迎汪(精衛)回國,以與蔣分權」,蓄謀分裂國民黨和國民革命陣營;五是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進軍之後,於北伐勝利後方鼓吹工農革命,煽動工農暴動,武裝工農造反,高叫「一切權力歸農會」,號召推翻剛剛誕生的國民革命政權,蓄意制造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後則挑起「遷都之爭」,以進一步分裂國民黨和國民革命政權;再就是於武漢由蘇俄顧問鮑羅廷策劃領導國民黨左派召開國民黨的三中全會和武漢國民政府聯席會議,開除領導北伐勝利進軍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職務;五是在蔣介石領導北伐已經解放了南中國、重建了中華民國南京政權之後,則由叫囂「取消北伐、轉向南伐」,到要發兵東下、顛覆南京政府。六是指使北伐軍中的共產黨官兵蓄意製造南京事件,劫殺外國僑民,圖謀挑起國際糾紛以阻止國民黨北伐成功、統一中國;七是在上海就要被北伐軍解放之時,秘密策劃並公開發動三次工人武裝起義,高叫「就是要建立中國的巴黎公社!」。八是因為反對、破壞北伐不成,顛覆中華民國南京政權不果,則公然於1927年8月1日發動了南昌武裝叛變,其後,則將叛變國民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暴動造反接二連三地煽動在南中國貧窮落後的農村――列寧發動十月背叛的種種陰謀殘酷手段,法國望岱農民對共和國的反叛和進攻,可以說全部在中華民國偉大護法戰爭的進程中,重新地在斯大林一再派來的蘇聯顧問指揮下,予以了歷史的痛苦重演,不同的卻是遭遇了失敗,從而使中國人民足足推遲了二十二年才慘遭共產專制復辟的殘酷命運。

中華民國護法戰爭的第四階段――偉大的北伐戰爭及其勝利。

蓋因蔣介石和一批真正的中國國民黨人早已對蘇俄和中共洞察其奸;還因為蔣介石能夠及時地利用蘇俄顧問和共產黨發動的、旨在綁架他赴蘇俄的「中山艦事件」,驅除了事件策動者――季山嘉等一批蘇俄顧問,捍衛了軍權;隨後又通過「整理黨務案」而奪回了國民黨部分黨權;所以,在蔣介石的堅持和領導下,中華民國的護法戰爭,才在以偉大北伐戰爭為旗幟的勝利推進中,獲得了一再成功和最後成功。

1926年7月9日,中國國民革命軍高舉著中華民國護法戰爭的大旗在廣州誓師北伐;7月11日即攻佔長沙,長沙五萬民眾秉燭歡迎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之後,歷經武漢戰役、南昌戰役、福建戰役、東南戰役,繞過了共產革命的重重暗礁,直至決心「清黨、絕俄」、將蘇聯顧問和中共黨徒清除出國民黨和國民革命陣營,終於在短短的十個月中,就解放了整個南中國,重建了中華民國南京政府。其後,在克服了國民革命陣營內部的摩擦和糾紛之後,蔣介石又於1928年4月親自率軍渡江北伐,不5月即克定舊都北京。1928年底,隨著「東北易幟」,中華民國走向初步的和平統一。由是,1911年共和革命所創建的偉大共和國――中華民國的護國和護法運動遂告成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不代表大紀元。

相關新聞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名家專欄】你的口罩為什麼是中國製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