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研究:原住民特定基因並非酒癮原罪

人氣: 27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0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十日電)外界經常將酒癮與原住民劃上等號,但是經過專家長達近20年,以台灣四大原住民族為研究母群,發現原住民近乎百分之百遺傳較強的酒癮基因;但進一步從社會環境面分析,有特定的基因並非酒癮的原罪,反而是後天焦慮症、漢化過程中出現的危險因子所促成,這才是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酒癮綜合了嚴重的醫學、公共衛生與社會問題,它經常和消化道疾病、憂鬱症、意外死亡、暴力、犯罪、自殺相關,很多國家花大錢研究酒癮問題和防治,不過成因複雜,研究成果有限。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精神科醫師、專長研究自殺、焦慮、酒癮的鄭泰安解釋,從遺傳因素來看,有一部份酒癮來自遺傳,國際學者也研究,各種藥物、酒精、香菸的成癮,在遺傳基因上有一半是相同的。

有些人有先天遺傳因素,卻從未發生過飲酒問題,而另一些人卻出現飲酒問題,顯然酒癮並非基因的原罪,而是先天和後天環境因素交互作用所致,因此研究個人從小到大的環境中,與形成酒癮的特定危險因子非常重要,這些因素必須長期追蹤樣本,才會得知結果。

鄭泰安研究團隊從1986年到1988年長期追蹤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四大族群15歲以上的樣本達993人。他表示,當時首次調查這四大族群的酒癮盛行率高達44.2%到55.5%,其中,男性一生中有酒癮者達2/3,女性達1/3,男性多在15歲到24歲,女性多為25歲到44歲較嚴重。 

4年後的90年到92年,團隊首度追蹤,並採集血液樣本做生化檢驗,累計下來,四大族群的男性在25歲之前有2/3 (女性為1/3)有飲酒問題,照此推估,65歲時這個比率會高達70%(女性)到90%(男性)。 

在首度追蹤時發現,4年前有499個樣本無飲酒問題,4年後卻有79人染上酒癮,這些人多為25歲到34歲,且患有焦慮症。鄭泰安說,學理上一個晚近的假說「自行服藥」,可以解釋酒精和抗焦慮藥物一樣有消除焦慮、緊張、煩惱的效果,當原住民面臨快速同化壓力而產生焦慮時,便以飲酒來消除焦慮,長久下來形成酒癮。

鄭泰安指出,研究發現,原住民和漢人一樣具有較強的「酒精去氫酶」活性,它會快速的分解酒精為乙醛,並產生嘔吐、心悸、噁心、臉紅等症狀,當事人因不適而停止飲酒;但原住民同樣具有比漢人更強的「乙醛去氫酶」活性基因,可快速分解這些不適症狀,從基因學上來看,原住民的基因是非常先進的。

研究指出,相較於漢人和白種人,漢人中有三成具有較低的「乙醛去氫酶 」活性,所以無法快速消除不適,因此無法多飲;但是白種人卻相反,「酒精去氫酶」活性很低,不適的症狀很慢才出現,一旦不適時,碰上很強的「乙醛去氫酶」活性,反而快速消除不適再接著喝,因此要論起「酒鬼」,恐怕白種人居領先地位。

經常接觸原住民的鄭泰安說明,原住民早就有釀酒技術,飲酒對原住民來說,具有神聖與宗教性的意涵,過去只有豐年祭和年節慶典時才喝,平常並不沾,但碰上與漢人同化的壓力,以及在平地工作時的經濟壓力,同胞相聚互吐苦水,促使他們用酒來「自行服藥」,達成放鬆、鎮靜、去除壓力煩惱的作用。

甚至和漢人往來時,有不肖的漢人假意供應大量的酒,卻從當月底發薪時扣除酒錢,造成彼此的誤解和衝突,更升高了形成酒癮的危險因子。若加上先前可能罹患焦慮症或憂鬱症,情況會更糟,往往會促成後續交通事故、自殺、意外死亡、生理疾病等不良循環。

鄭泰安統計,與酒癮有關的死因,包括意外、自殺、他殺、肺結核、其他呼吸系統疾病、慢性肝炎與肝硬化。在意外方面,每十萬人口中,泰雅族為267.6人,阿美族129.8人,布農族134.2人,排灣族107.3人,統計全台灣僅61.1人;自殺方面,泰雅族46.3人,阿美族5.3 人,布農族64.8人,排灣族16.3人,全台灣僅11.7人。

在呼吸系統疾病方面,泰雅族78人,阿美族32.7人,布農族74.1人,排灣族92.7人,全台灣26.4人;肝炎和肝硬化方面,泰雅族83.2人,阿美族14人,布農族85,布農族74.1人,排灣族92.7人,全台灣26.4人。

鄭泰安指出,消除酒癮問題不簡單,一方面要提高原住民教育程度,畢竟教育程度高,更了解酒癮造成的弊端,可大幅減少酒癮的危險因子,較不會讓下一代不當接觸酒類;此外「在地產業化」也非常有用。

他說,近年來台灣各地逐漸發展「一鄉一特色」的文化,不同的鄉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物產,經過適當的生產、包裝和行銷,立刻形成非常棒的旅遊觀光景點,造就當地經濟,工作機會變多,反而吸引原住民回鄉墾殖,收入增加而且又可逍遙於從小就熟悉的山水,人人都是嚮導,每天忙著推銷家鄉特色,那裡還有時間憂鬱、喝酒,同時藉由電腦網路科技,縮短城鄉差距,減少與漢人間的衝突,酒癮問題自然大大降低,從此酒癮將與原住民分道揚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