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中國經濟應警惕日本現象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0月26日訊】(自由亞洲電臺記者高山採訪報導)北京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中心主任李稻葵日前表示,目前中國經濟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處,一是國內消費疲軟,儲蓄太高,經濟增長長期依賴出口;二是國際社會對本地貨幣升值強勁擠壓,導致大量資金進入,造成資産價格上升,銀行體系出現隱患,長期下來使泡沫破滅,宏觀經濟進入蕭條期。如何扭轉這一局面?記者高山邀請上海的經濟分析人士陳樂波和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就這一問題進行討論。

記 者:北京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他說目前中國經濟與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處,要警惕中國經濟過早進入日本病的怪圈,陳樂波先生,所謂日本病的怪圈主要是指什麼呢?

陳樂波:因為這個事兒好像大家的理解不太一致。我想在我們中國,大家一般說到的日本病的話,主要是我們中國的經濟對金融的依頼過份集中於銀行。這樣一種體制只要產生經濟波動,馬上就是銀行的壞帳和銀行的破產。

銀行的壞帳多了以後,破產了,造成的社會影響很大。所以說這個時候,政府就不得不出面挽救。挽救了以後,這個經濟的危機、經濟的波動,或是一個低谷,就沒有辦法消化。沒有辦法消化的話,時間就會拖得很長。

美國的經濟也有波動,因為它比較多的依靠證券市場、資本市場,所以說當有經濟的波動時候,所有的投資者很快就把風險分散,也就化解了。日本則集中在銀行裡面,那樣一種情況。中國這樣一種特殊的情況的話,我們中國經濟界的人士比較擔心吧!

記 者:胡星斗教授,您覺得目前中國的經濟是不是有進入日本病怪圈的跡象呢?

胡星斗:中國不是有可能患上,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現在就出現了日本病的苗頭。也就是說由於內需不足,導致產品大量的庫存積壓,整個消費品市場處於疲軟的狀態。主要大部分都是政府性的投資,而政府性的投資比重過大,整個經濟有的人說出現小老頭的現象,那就是中國人剛剛擺脫貧困,絕大部份人擺脫貧困,但是就出現大量庫存積壓的現象,消費品賣不出去的現象,生產過剩的現象。

並不是說中國人生活水平已經很高了,或者這些商品大家已經都有了,不是這樣的。而是一部份人的購買能力太低,他們的消費水平太低,特別是農村的人口,他們的收入非常低,整個農村市場可以說一蹶不振。

整個經濟只能靠大量的投資來推動,還有靠進出口來拉動。如果沒有這樣大量的政府性的投資的話,那麼中國經濟可能早就陷入了谷底,早就出現日本式的經濟衰退的狀況。

記 者:陳樂波先生,剛才胡星斗提到農村的農民問題,李稻葵也在他文章中說,解決戶籍制度,能夠刺激中國國內的消費,也許能扭轉中國進入日本病怪圈的趨勢。您是怎麼看這問題的呢?

陳樂波:其實中國的內需一直不斷的在擴大,並不是說那麼樣的依頼外資。但是進一步擴大內資是中國經濟下一步發展必需解決的重大問題,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城市化是什麼含意呢?從產業結構的意義上講起來,就是從事農業的人要從事製造業或服務業,就是我們講的第三產業。那麼人的變動,從農村進入城市,解決戶籍也是產業的變動,所以說是農民的變化、農業的變化,或者是產業的變化,也是一個城市狀態的變化。

像這一個變化當中,我覺得戶籍制度一定的變化是必需的,必需要跟上這個事情,當然也很難說戶籍制度就是唯一的。所以我覺得他把這問題提出來,講我們的戶籍制度可能形成障礙,我覺得非常必要的。

記 者:胡星斗教授,您覺改革戶籍制度是不是扭轉進入日本病怪圈的關鍵呢?

胡星斗:那當然是一個辦法。但是要治理這樣一個問題,它可能系統工程要動到多方面。一方面開放戶籍,讓更多的農民成為城市居民,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可能是比較困難,因為我們的城市它的容量是不夠的。我想最主要的可能還是要振興農村的經濟,並不一定需要更多的人轉移到城市。

當然,轉移到城市這是工業化城市化的必然的趨勢,但不能在大量的人口轉移到城市的同時,農村就完全凋蔽,農村經濟就完全處於一種貧赤的甚至衰退的狀態。而應當是一方面把大量的人口轉移到城市,另一方面應當從事振興農村的經濟。只有這樣,農民的收入提高了,農民有購買力了,那內需才能夠振興,消費疲軟的狀況才能夠改變,以及中國目前存在著大量的庫存積壓,產品積壓力達到百分之四十多,這樣大量的庫存積壓的狀況,才能夠得到改變。

當然,要改變日本病的狀況還需要銀行體制的改革,因為日本的銀行它也是有一點銀企不分的味道,銀行和企業之間的聯繫過於緊密,行政對銀行的干預還是比較嚴重的。中國可能要避免像日本這樣的一些銀行體制、企業體制存在的一系列的問題。然後中國自身關鍵是要振興農村經濟,這樣才能夠改變中國經濟一方面存在一部分通貨膨脹的局面,另一方面又存在嚴重的通資緊縮的局面。中國可以說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同時並存,所謂冰火兩重天的現象在中國可以說是同時出現。

(據自由亞洲電臺錄音整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討論:中國經濟發展是否應該走美國模式?
王丹:從楊春光的去世談異議人士的生存狀況
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任重道遠
李登輝批中捨民主擴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