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雙高現象:高學歷高失業率

簡晉龍

標籤:

【大紀元11月1日訊】 日前報載(中時2005/10/22)大學畢業生失業率又創新高,而按教育程度來看,大學畢業生失業率則為各種教育程度之冠。高學歷的人愈來愈多了,但高學歷的失業率又居高不下,實在值得當局注意。

為了減輕學生升學壓力,教改曾大力主張廣設大學,但卻造成大學高中化、學歷不斷貶值,乍看之下好像變成了「學歷無用」,總算可以破除「升學迷思」了吧?其實不然。實際上大學學歷變成了必備條件,你有我也有,考上大學不再是窮人家翻身的契機,大學畢業也不再是工作的保證。但是,除了少數想走學術研究的學生外,念到大學畢業不就是為了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嗎(至少大多數人是這麼認為)?然而大學學歷的失業率卻居冠,而造就了今日的雙高現象-高學歷高失業率,這實在是很矛盾。

若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筆者歸納原因「至少」有二:

1.人才供給遠大於市場需求

據統計,現在每年培育出二十二萬個大學生,但是否有相對應的市場需求呢?以前企業、機關求才是供不應求,現在恐怕是多如牛毛。根據經濟學原理,稀少性和市場價值有著絕對的關係。當大學生愈來愈多時,工作不但一「位」難求,恐怕學歷價值只有愈來愈低,起薪也愈來愈少,也造就當今的「青貧」、「新貧」現象。

2.人力專長不符合市場需求

橫向方面,某些科系專長有其相對應的就業市場,但由於相關科系的畢業生太多,導致就業市場太過競爭,而無法學以致用。以流浪教師過剩為例,就是未考量到供需問題,造成那麼多「準教師」失業。

縱向方面,高學歷的人愈來愈多,許多工作職缺要求的教育程度也愈來愈高。然而,過去許多職缺只需高中職程度,現在卻要求大學學歷,過去需要大學學歷的職缺,現在則要求要碩士學歷。同樣的職缺,學歷要求提高,薪水卻沒漲多少,但卻要多花四年的學費,對現在的新鮮人實在不公平。

或許有人會說,大學生多才有競爭,而競爭就是就業品質的保證。但所聽到的卻是,大學畢業生整體水準下降了。隨意廣開大學之門的結果,也只是讓進入市場競爭的時間延後,也未能讓升學壓力消失(現在還要加上就業壓力)。但大學生的過剩卻造成不必要的教育成本浪費,也讓過去大學教育做為階級流動的功能消失殆盡。現在不是說要培育國際一流大學嗎?為何不把經費拿來充實研究設備並培養人才?台灣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大學教育還能出現第二個陳總統嗎?看情況比以前難很多。

或許有人會說,找不到適當的工作是自己能力不好或不夠努力。以流浪教師為例,找不到教職真的是因為他們比較差勁嗎?事實上未必。能申請到教育學程或考到師資班的學生,基本上在學校至少都是中上的程度,能考上師範院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就業市場的惡性競爭卻讓許多「準」教師流浪在外。這是結構性的問題,而難以歸咎於這些流浪教師。

曾經「減除升學壓力、破除文憑主義」的口號多麼迷人,但「雙高現象」所衍生的負面效應不僅讓它破功,其背後隱含的諸多問題更值得大家關注。高等教育是有理想的志業,也是為國培育人才的場所,品質的控管是必要之務,更不能流於浮濫以招致今日結果。筆者認為,讓高等教育的嚴選與淘汰機制早日進場,並防止就業市場的惡性競爭,應是政府的當務之急。但開放容易收回難,如何做,就看當局的智慧了!

(作者為心理學碩士)(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國將把農民工納入失業率統計
【胡中醫信箱】牛皮癬 該怎麼辦?
十月二十六日全球財經要聞
布萊爾:致力於年底前達成歐盟預算共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