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名律師遇害可能影響海珊審判重新開庭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1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鍾行憲台北特稿)在代表伊拉克前總統海珊與另外七名被告的兩位律師先後遭到槍殺後,其他辯護律師誓言抵制舉世矚目的海珊審判,這可能進一步延宕特別法庭預定二十八日重新開庭的審判過程。

特別法庭十月十九日以一九八二年屠殺杜傑爾村一百四十多名村民的罪名開始審判海珊與另外七名被告,前任革命法庭首席法官班德的辯護律師賈納比第二天就在辦公室遭到槍手綁架,次日被人發現棄屍街頭。

海珊與同案被告的律師隨即宣稱,他們將基於安全理由抵制審判,同時要求將審判移到另一個國家進行。

孰料賈納比遇害案尚未偵破,代表曾任伊拉克情報首長的海珊同父異母兄弟伊布拉欣和前任副總統拉瑪丹的律師蘇貝迪又在八日遭到槍殺。

海珊辯護團隊發言人賈沙維說:「我們不相信在這種安全情況下能進行公平審判。若不基於平等地位提供證人、法官和律師安全保護,就不可能有公平審判。」

辯護律師歐貝迪指出:「政府須負責任,因為它應當保護公民。如果認真調查賈納比遇害案並逮捕兇手,我們就不會看到今天的罪行。我們要求徹底調查並嚴懲今天恐怖罪行的幕後罪犯。」

海珊的首席律師杜萊米將攻擊事件歸咎於政府,堅稱兩名律師都是被喬裝伊拉克安全部隊的槍手殺害的。

杜萊米說:「這些有組織的攻擊旨在恐嚇阿拉伯與外國律師。由於這種情況令人無法忍受,我們呼籲國際社會和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組成一個調查委員會。」

海珊長女的法律顧問阿拉尼在倫敦表示,美國應當為這些槍殺案負責,因為它未能為伊拉克帶來安全。他強調,這是占領國的職責。

阿拉尼說:「此一審判完全是毫無意義的。此事是政治問題,並非法律問題,程序與結果早已決定。主導此事者希望處以私刑,他們並不要伸張正義。」

部分遜尼派人士一直指控什葉派領導的警方和安全部隊進行政治綁架並屠殺遜尼派,甚至暗示殺害賈納比與蘇貝迪的就是內政部的暗殺小組。

總理的發言人庫巴表示,伊拉克領袖「強烈譴責暗殺行動。我們認為獲益的是希望攔阻特別法庭工作,也不希望它重新開庭的人。我們知道海珊及其追隨者已準備在對他們有利和攔阻法庭工作時做任何事。」

阿拉尼認為這種說法「可笑」。他說:「辯護團隊裡的人陰謀對付他們的成員之一?這是令人完全無法接受的辯詞。」

事實上,人權組織、政治分析家與法律專家都質疑,海珊能在他統治二十四年而現在是由美國軍事占領下當權的一個政府治理的國家,獲得公平審判。

位於華府的外交關係協會分析家吉柏說,海珊等人的兩名律師遇害,讓人懷疑這些被告還能找到適當的辯護律師。「現在要伊拉克人冒生命危險為海珊辯護是強人所難。」

在賈納比遇害後,伊拉克律師協會已敦促全國律師在此案未偵破前勿參與海珊審判。

批評伊拉克特別法庭主持審判的人士指出,海珊及其政權的高官應當由來自中立國家的法官在類似為前南斯拉夫與盧安達領袖設立的國際法庭審判。

位於紐約的人權觀察組織國際司法計畫主任狄克爾說,把海珊審判移出這個政治環境可增加合法性。「在仍有武裝衝突的一個非常脆弱而不穩定的環境中進行這種具有高度爆炸性的案件,也許是不可能的事。」

起訴檢察官穆沙維指出,兩次槍殺事件不應當影響海珊審判。「辯方當然會要求把審判移到伊拉克境外進行,但這是一般的情況,不是只針對律師或此一審判的。本國的一般情況就是不安全。」

伊拉克政府一直為在國內審判海珊辯護。總理發言人庫巴表示,政府曾提議由警方保護辯護律師,並讓他們搬進美國大使館與許多伊拉克政府部門所在的巴格達戒備森嚴地區卻遭到拒絕,「但是政府強烈希望繼續在伊拉克進行此一審判」。

辯護律師指出,他們拒絕接受內政部指派的保鑣是因為他們無法信賴來自什葉派主導政府的安全部隊。

檢察官穆沙維表示,他曾打電話給辯護律師,希望在重新開庭前解決他們的安全顧慮,但是對方「都不接電話」。

被認為是首席海珊辯護律師的歐貝迪說:「我的電話沒關,我也不會不接電話。讓他打電話給我,我會告訴他抵制是整個伊拉克法律界作成的決定。」

代表前任副總統拉瑪丹的律師庫塞表示:「如果他們把審判移到伊拉克境外進行,我們就會參與。」

曾協助伊拉克訓練海珊審判司法人員的美國法律學者夏夫指出,此一僵局讓特別法庭面臨「第一個大挑戰」。他說,抵制審判是辯護團隊的一著「妙招」,這會「讓伊拉克人民與國際社會都認為審判過程不公」。

巴格達法律學者曼蘇里說,特別法庭也許會迫使律師違背他們自己和被告的意願代表海珊和他的副手。根據伊拉克法律,被告不得在沒有律師的情況下受審。如果他不選律師,法庭會為他指派,但這耽誤時間。

夏夫又說,法庭也可下令律師在十一月二十八日出庭,否則就處以罰鍰或因妨害司法的罪名入獄。

相關新聞
東海一梟:誰敢橫刀立馬,唯我高大律師
楚望台:跟高智晟律師回家看母親
漢生病原告及律師強烈抗議日本政府上訴
許志永:一個律所存亡拷問中國法治良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