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黨政軍退出媒體系列報導

黨政軍退出 媒體生態重整秩序面臨挑戰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二十八日電)中國國民黨出售中視、中廣和中影持股,由中國時報董事長余建新設立的榮麗投資公司承接,宣告國民黨退出廣電媒體。台視、華視公股釋出民營化的腳步也緊鑼密鼓進行,老三台改革,影響台灣媒體生態重整,緊接而來的是媒體秩序如何建立,是台灣媒體即將面對的巨大挑戰。

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蔣安國表示,黨政軍退出媒體後,如何防範商業勢力過度操作,避免造成另一種意見市場的壟斷,將是未來媒體重整要面對的問題。

媒體如何提供公平的環境讓弱勢族群有發聲的管道,蔣安國認為,未來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可訂定規範,予以保障。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傳系教授胡幼偉認為,不應否定財團接手媒體的正當性,但他也指出黨政軍退出媒體如果只是讓股權從原來國民黨移轉到另一個民間財團,讓過去黨國操控媒體改變為財團影響媒體,那對保障閱聽大眾、消費者的權益而言,並沒有多大意義。消費者希望看到的是「節目也有移轉」,也就是節目的品質和內容都能相對的提升。

胡幼偉認為,財團接掌國民黨媒體後,經營上除了必須符合廣電法規的要求,還要能利用資金引進更專業、進步的設備和人才,製作更佳品質的節目,並加強對觀眾的服務。

胡幼偉說,財團將本求利,並非不能賺錢,但應在獲利的同時,相對提供消費者更有活力和更有創意的優質節目,建立當代大眾的文化。

以南韓為例,近年推展影視文化事業,成功進軍中國和東南亞,備受好評,胡幼偉認為,台灣要做到這樣的程度,需要引進人才、資金和劇本,才能開創空間。

已請辭的華視總經理江霞認為當今媒體「公共化」或「民營化」的思維,仍停留在過去的思維上,從台灣現有的一百多個頻道來看,台灣不缺平台,缺的是製作節目的人才和錢才。她說,目前的無線電視比有線電視有品味多了,有線電視九點以後的節目根本不忍卒睹。

她說,現在只有一百多台,以後數位全面發展,六百多個頻道,誰能提供足夠資金做節目?行政院計劃兩年提撥新台幣九十二億元發展公視廣電集團,江霞質疑以現行無線台一年二十四億元經費估算,九十二億是否真的就能滿足需要?「做看看就知道」。

江霞相當自豪地說,華視許多節目並不比公視差,有些甚至品質高於公視,即便是大家討論的「快樂星期天」,她也認為是個有品味的節目。但江霞也坦言,「華視目前的狀況是─神仙也救不了」。

至於未來頻道之爭,江霞認為,應讓市場來決定。不過,無線電視台逐漸流失競爭利基,則是不爭的事實。淡江大學大傳系教授魏玓指出,過去黨國威權時代,「老三台」掌控稀有頻譜資源,觀眾在頻道和節目內容上別無選擇,老三台瓜分了廣告市場大餅,風光一時。

如今頻道解禁,開放有線電視後,可謂風水輪流轉,無線電視受限只有一個頻道,無法像有線電視擁有多頻空間,一定胃納量的「廣告大餅」遭多家媒體加入分食後,老三台擁有的空間驟然緊縮,榮景不再,情況大不如前。

魏玓對於以市場決定電視台命運,持不同看法,他說,讓老三台自由與其他媒體競爭,恐怕並非好事。但如果三台能與其他媒體整合或發展其他業務,前景還是樂觀的。

魏玓表示,中視身為上市公司,情況較單純,未來發展完全視榮麗公司的管理計劃。對尚未完釋股的台視而言,民營化後將面臨更大的市場競爭,以目前台視的條件,這將是一場不輕鬆的競爭。至於華視,由於未來朝向公共化發展,被賦予不同於現在的任務,應該有它的生存空間。

平面媒體中國時報透過榮麗投資公司買下「三中」,這也是中時有了經營中天電視台的經驗後,再度跨媒體經營其他電子媒體。

魏玓表示,也許企業家認為企業可互享資源,發揮綜效,但媒體並非一般的企業,不能以經營一般企業的邏輯思考;他認為,跨媒體的經營對民主發展不是好事,以國外而言,同一城市體無法同時經營不同媒體,因為牽涉到市場壟斷,過於龐大的媒體對民主發展也不一定會有正面影響。 

政治大學新聞系主任馮建三同樣認為媒體「交叉持股」不是好現象,在媒體融合時期,管制少也不見得是好事,尤其民主時代媒體的資本結構愈單純愈好。但是,馮建三對台灣媒體未來還是持樂觀態度。他說,「此事不急,慢慢來」。

另外,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莊伯仲說,未來電視全面數位化後,頻道從現在一百多個爆增到四百多個或更多,到時就不在乎一、兩個媒體是否來自「黨政軍」,那個時候應讓市場機制決定生存,若干現行收視率低到不行的節目,自然會被淘汰,不必再像現今這樣勞師動眾地要求黨政軍退出媒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