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宇:布胡峰會 各自表述

中國人權問題與美中關係

楊力宇

標籤:

【大紀元12月4日訊】今年九月,胡錦濤原定於出席聯合國成立六十周年慶祝活動後訪問美國,但在胡錦濤飛赴紐約前,中美雙方對胡的訪問定位出現嚴重分歧:中方認為是最高規格的「國事訪問」(state visit),美方則認定為「正式訪問」(official visit),最後只有「各自表述」,因美方無意提升規格,但中方則堅持胡錦濤出任國家主席後首次訪美,應有高規格的接待。

針對此一問題,中美爭執不休,最後只有以美國南部的風災與水災為理由,雙方同意延遲胡錦濤的訪問,但安排布胡在紐約於聯合國慶祝活動期間舉行簡短會談。根據媒體的報道,此一會談並無具體成果可言。

美中之間的問題

近年美中貿易急速上升,美商在華的投資亦快速成長,兩國的經貿關係日益密切,但磨擦亦多,雙方在甚多問題上頗多歧見:

‧最近數年美國對華的貿易逆差日益增加,今年可能高達兩千億美元。美國認為中國市場並未完全開放,仍多限制。

‧華盛頓認為,美國的巨大貿易逆差另一主因為中國的人民幣匯率偏低,中國貨品的出口競爭性因而大增,不利外國(特別是美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華府因而多次要求推動人民幣匯率改革,允許人民幣升值。

‧美國認為,中國已成為製造仿冒產品的天堂,美國在知識產權上的損失難以估計,至少每年高達五十億美元,因而強力要求中國透過立法、行政等手段保障美國的知識產權。

軍事崛起與和平崛起

除上述經貿問題外,美國對中國近年的軍力迅速上升頗多疑慮,認為會影響亞太地區的平衡、穩定與安全,因而強化美日軍事同盟關係,並展開與某些中國的週邊國家(如越南、印度、蒙古及某些中亞西亞國家)的軍事交流與合作,有意抑制中國的擴張與崛起。

然而,中國卻強力反駁美國,強調北京執行和平外交,推行睦鄰政策,反對霸權主義與武力威脅,主張和平解決爭端。北京認為,中國的發展與進步實是和平崛起,絕非軍事崛起。

美國當然拒絕採信中國的說法。今年十月美國國防部長赫姆斯訪華,公開批評中國軍事建設與國防預算欠缺透明化與可信度,認為大陸的軍力(特別是飛彈力量)已超過中國的國防需要,威脅鄰國(特別是台灣)的安全。此外,華府對日益密切的中俄軍事關係,非常關切,認為有意針對美國。

中美雙方針對中國的崛起產生日益嚴重的分歧,經常各說各話,甚至彼此公開反駁。

然而,中美也在甚多其他問題(如反恐及禽流感)上頗多合作。在朝鮮半島無核化問題上,雙方具有高度的共識,同意通過六方(中、美、日、俄及南、北韓)在北京的會談來和平解決北韓的核武問題。

美中關係非常複雜,具有多面性,雙方既合作又競爭甚至鬥爭,絕不可能成為「戰略伙伴」,只同意成為「合作伙伴」。

台灣問題與人權問題

在眾多的問題中,最影響美中關係的應是台灣與中國的人權問題。

中國始終認為,台灣問題為中美之間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最敏感的問題,因而在每一高層會談中必定提出台灣問題,要求美方嚴格嚴守一中政策、停止對台售武與干涉中國內政,並堅決反對台灣獨立。

為因應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壓力,美國已建立一套處理模式,以四點論述來回應中國:

‧美國堅持一中政策及遵守美中之間的三公報(上海、建交及八一七公報)。

‧美國「不支持」(而非「反對」)台獨。

‧美國堅持中台雙方維持現狀,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台海問題必須和平解決。

‧美國遵守「台灣關係法」(意即根據此一法律,美國繼續對台出售防衛性武器,以維護台灣的安全)。

除上述四點論述外,最近數年美國又增加一點:要求北京與台灣的民選政府對話。

明顯地,雙方在台灣問題上均不可能有所讓步,因而採取「各說各話」的方式來表達各自的立場。

事實上,美國雖一再強調其「一中」政策,但在具體運作上,華府所採行的是「一中一台」政策。美國絕不支持中國統一,因一個統一、強大的中國並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台灣為美國牽制、抑制中國的一顆重要棋子;維持「一中一台」現狀有利於美國維護其在全球(特別是亞太地區)的利益與主導地位。

人權問題 嚴重分歧

在人權問題上,雙方的分歧與在台灣問題上一樣嚴重。布殊於二○○一年一月就任美國總統後即推動人權與民主外交,並提升國務院主管民主與人權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至國務次卿的地位,而中國則已成美國的人權與民主外交的主要目標之一。

因此,每當與中國高層領袖會晤時,布殊與國務卿萊絲必然提出中國的人權與民主化問題,對中國施壓。在去年十一月的布胡智利峰會及今年九月的紐約峰會中,布殊均坦率向胡錦濤提出中國的人權問題,並要求中國釋放繫獄的民運領袖。

同樣地,在今年十一月北京峰會上,布殊再度向胡錦濤提出此一問題,並且更直接地申述美國的立場,值得特別注意。

北京峰會 各自表述

在十一月的北京峰會上,布殊與胡錦濤針對人權、台海、反恐、禽流感、人民幣匯率、智識產權、北韓核武、中美貿易逆差等問題進行廣泛對話,但並無重大突破。在布胡的聯合記者會上,雙方雖強調頗多共識,但並無具體協議。胡錦濤針對匯率、逆差、智識產權等問題雖作出解決或改善的承諾,但未提出解決方案。

在人權問題上,雙方則是採取「各自表述」的方式來說明各自的立場。布殊於訪華前在日本發表談話,批評中國對自由與民主的箝制,並肯定台灣民主化的成就,似乎有意要求北京學習台灣。人權與民主外交為布殊外交政策的主軸之一,他曾多次發表有關談話;在與胡錦濤的多次會談中,也曾提出他的看法。在十一月的北京高峰會上,布殊重申中國應重視社會、政治、宗教自由,認為自由、民主及人權均是普世價值,並要求中國邀請達賴喇嘛及羅馬天主教領袖訪華,針對宗教自由進行對話。

至於胡錦濤,他並未批評西方或美國的民主觀與人權觀,但卻強調北京將根據中國國情繼續提升自由與人權的水平及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政治。

西式民主與中式民主

在胡錦濤領導下,最近中國發表「民主白皮書」,顯示他感受國際壓力及認識到民主化的重要性。他與布殊雖有嚴重分歧,但並非完全沒有交集。雙方最嚴重的分歧即是不同的民主理念。布殊提出普世的民主觀,也就是西方的民主觀:堅持三權分立、民主選舉、政黨輪替、司法獨立、軍隊國家化等要求。胡錦濤所強調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及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胡錦濤認為此種制度符合中國國情,也可維護中國的穩定。但胡錦濤所強調的民主制度(意即中式民主)其實是一黨專政下的民主,中共中央政治局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人大及司法體系均不可能完全獨立,其他政黨也不可能通過選舉取得執政權。

布胡雖有上述的嚴重分歧,但雙方均認為自由、民主與人權為非常重要的問題;雙方也認為在自由、民主、人權等問題上,中國尚待改進及提升,並同意繼續進行人權對話。

在人權問題上,雙方堅持各自的立場,並無讓步的可能性,人權因而成為嚴重影響美中關係的重要問題之一。

民主化促進社會穩定

自二○○二年胡錦濤開始主政後,中共分別展開與西藏達賴喇嘛、台灣反對黨及香港民主派的對話,最近又發表「民主白皮書」,坦承中國的民主建設仍需提升,並首度紀念力主政改的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肯定他的理念、作風及貢獻。

今年九月初,胡錦濤與溫家寶分別在世界法學會議上及與英國首相布萊爾的談話中,強調民主與法治的重要性及中國將於數年內自村長選舉提升至鄉鎮長選舉。

上述種種發展,是否顯示胡錦濤有意在政改方面有所鬆動或開始起步,並可能重新檢討六四及趙紫陽問題,難以預料,但值得關注。甚多海內外人士希望胡錦濤推動政改,領導中國逐步從經濟現代化走上政治現代化,為中國開啟一個新的時代。政改及檢討對六四的定性不但不會影響穩定及經濟發展,反而會獲得廣大民眾及知識份子的肯定與支持,應可凝聚中國內部的共識,並促進各方的團結與社會的穩定。

此外,北京如逐步推動政改及民主化,必可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並提升中國與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關係與中國的國際地位。

轉自《爭鳴》12月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楊力宇:兩岸三地民主化
【專訪】楊力宇﹕趙挑戰共產黨的權威
紐約舉辦趙紫陽生平研討會
楊力宇:為民主犧牲自我──趙紫陽的生與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