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賓雁:中國為什麼沒有這樣的作家?

劉賓雁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月25日訊】2005.02.24

美國文學界的巨人、大劇作家亞瑟‧密勒去世了,終年九十歲。自從他的最成功的劇本《推銷員之死》1949年在紐約百老匯上演以來,半個多世紀他一直沒停止戲劇創作,去年,也就是他八十九歲時,仍然上演了他的一部新作。普遍認為密勒是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三位劇作家之一,其他兩位是田納西‧威廉斯和奧尼爾。

據一位美國評論家說,《推銷員之死》自從1949年首演以來,已譯成29種語言;五十多年來每一個週末世界上都會有至少一家劇院在演出這部戲。他寫的是一個推銷員,名叫威力‧羅曼,幾十年間,他開著一部汽車四處走門串戶去推銷各種日用品。他覺得自己幹得很出色,他相信人家向他灌輸的觀念:只要好好幹,終有出頭之日;社會不會忘記你的貢獻。但是到他老了的時候,他忽然發現世界並不是人家叫他相信的那個樣子。年輕的老闆叫他退休,他苦苦要求准許他再幹幾年,不行。兩個兒子也令他失望;一個還剛剛坐過牢。總之,他這才知道他做了一輩子的美國夢破碎了。悲憤之下,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把一個普通人、小人物寫得這樣動人和發人深思,以致羅曼和《推銷員之死》都成為不朽,不是密勒注入了自己的心血的話,是不可能的。一位女觀眾說,《推銷員之死》是埋在美國資本主義下頭的一顆定時炸彈。密勒的政治意識一向很強,但《推銷員之死》不是靠這一點取勝的,一個普通人、小人物在他手裏成為悲劇英雄,是因為作者深深地愛著他。

密勒是在美國三十年代空前經濟大蕭條時代成長起來的。那時資本主義風雨飄搖,很多美國知識份子都覺得人類的希望在蘇聯身上。密勒也是如此。後來很多人轉了向,密勒卻沒有。他畢其一生,在劇本裏追求對那個不公正世界的存在問題找一個答案。劇本寫的是政治、社會問題,但又能超越時間和地點不受具體主題的限制去感動觀眾。《考驗》寫的十七世紀美國麻省宗教勢力對所謂“女巫”的殘酷迫害,但是有一次演到劇中主要人物即將被處死時,全場觀眾忽然起立,低頭默哀。那是因為當時有一對夫婦,世界聞名的羅森堡夫婦即將坐上電椅被處死,罪名是向蘇聯提供了美國原子彈的機密。此事是否屬實,至今仍在爭論之中。

密勒的《推銷員之死》,八十年代初曾在北京上演,密勒對此非常重視,關於那段經歷,他甚至還寫了一本書。但是那個劇在中國似乎並未產生多大影響,因為那時中國人正恨不得中國明天就變成美國呢。密勒和當時的中國作家未必有多少共同語言。密勒在他的回憶錄裏寫道:“他小時候認為世界上能夠做的最重要的工作,除了救死扶傷的醫生,就是寫出有價值的劇本了。他從不諱言他寫作的目的是為了影響和改變美國社會,而八十年代大部分中國作家卻已經放棄了這個使命。

有人說密勒之死不僅使美國失去了一位偉大的劇作家,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位公共思想家。他最為關注的是美國社會的“精神腐敗”。他指的是一個人寧願扭曲自己的思想去接受社會的指令;或者當眾人的思想和自己的良心發生了衝突、而明明自己是對的,還要去迎合眾人。

──轉載自《自由亞洲電臺》網站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劉賓雁:朦朧政治Tsunami
劉賓雁:趙紫陽給中共出難題
【專訪】劉賓雁:中共絕對不會有好下場
劉賓雁:趙紫陽大戰胡錦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