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各地香港城慘淡經營

標籤:

【大紀元2月26日報導】(據明報新聞網報導)在CEPA後,廣東各地妊建“香港城”商場,但經過一年後,有的慘淡經營,有的結業。

新華社報道,新年期間,廣州的各大商場可以說賺得“盆滿砵滿”,但在商業旺地北京路上經營香港商品的“零關稅商品城”卻顯得門庭冷落。有不少檔口拉下了卷閘門,有的貼著“轉讓招租”的小廣告,經營水晶店的香港人陸港余慨嘆:去年初開業時的確火了一個多月,之後就每況愈下,不少同來的香港人已經不做或者轉手給別人,“再這樣下去,我也要撤了,”他無奈地說。

去年一年中,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各大城市以“零關稅”、“香港個體戶”為賣點的“香港城”紛紛登場。然而在經歷了開始的新鮮熱辣、人潮湧動之後,各種予盾便紛至沓來。一些商戶認為,管理者難以保證“進城”貨品為正宗港貨的“血統”,是造成“香港城”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招商和開業之初,這些“香港城”大都堅持設立兩大門檻:商戶經營者必須是港澳永久居民、進城貨物要持有港澳原產地證明書。但在經營一段時間之後,許多消費者卻發現,“城”中的貨品有大量內地產品,有的是中外合資的,有的香港品牌本而在珠三角生產的,有消費者甚至在城中買到了假冒偽劣產品。陸港餘說,該商城一期招商時還要求是港澳居民,二期的條件已大大放寬,一些時尚產品都可入內了。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香港城”紅而不火的關鍵原因還在於商家誤讀了《安排》,急功近利地把“香港城”當作了一種商業炒作的題材。事實上,香港早已不是原來的世界製造業中心,許多品牌的生產基地都轉移到了珠三角等內地地區。而還在香港生產並享受“零關稅”政策的產品,如珠寶、保健品等一些品牌“周大福”、“周生生”等,早已在內地擁有無數的專賣店。

相關新聞
叶璇 讓田亮投怀送抱
中國官員指稱兩岸出版界欠缺「三C」
美國中餐館體面經營 拉攏顧客
朗豪坊UA消防設備要再核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