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脫節的危險

──山雨欲來靜無聲?

行易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3月29日訊】在中國大陸,政府的許多行動並不產生社會反應。老百姓對政府行為,一般是不聞、不問、不關心。如果與自己的利益關係太大,就用隱蔽的方法應對,自行其是。政府搞出的“思想”,引不起興奮,學習是強迫的,淪為一場運動。實際上存在著一道“鴻溝”,橫跨在兩者之間。

這也是嚴重的脫節。預示著“深溝”,缺少必要的互動,引起許多問題。在現今的中國,最大的脫節,存在於政府與老百姓之間,結果是普遍的冷漠,內心深藏著疏離感。由於“執政者”的言行,得不到老百姓的反應,“執政”行為也變成了自家“過癮”,自己欣賞自己。

脫節的國家中,政府也不允許老百姓關心國家大事,即使這些事務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這樣的國家,到處高掛“免談國事、小心煙火”的“招牌”。“武王伐紂”的故事中有一個情節,值得深思。周武王派出的人回來報告商朝情況,開始幾次都是說商朝政治黑暗、老百姓怨聲載道,但武王認為伐紂的時機還不成熟。直到有一天,來人報說那裏已經安靜了,沒有人罵一句商紂。於是,武王說:老百姓現在不敢說話了,商紂要滅亡了。所以,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聽不到批評聲音的時候,反而危險了。正是“萬馬齊喑究可哀”。

中共提出“和諧社會”,雖然已經感到脫節帶來的現實危機,但目的在於加強現有的體制,離解決問題不止差一步,恐怕差得還是太遠了。

社會學家涂爾幹曾用“機械聯合”與“有機聯合”描述社會。“有機聯合”是現代社會的特徵,在“有機聯合”的社會裏,存在剷除不平等的趨勢,結果導致越來越多的自由、博愛。“機械聯合”則與不平等相聯繫。現實的中國大陸,政府與老百姓嚴重脫節,“機械聯合”的因素佔有很大部分,中共的統治又在加強這個因素。

在現今的時代,一個正常社會是“有機聯合”的,公民與政府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相互作用的結果,促進了社會發展,提高了公民的生活品質。但在一個政府與老百姓脫節的國家,形成兩個陣營。政府不是為老百姓謀利,而是為自己謀利,且時常與民爭利。老百姓也只好自謀身計。於是,政府將國家機器視為己有,強力取利,勢必越來越專制、越來越腐敗。

本來,老百姓是國家的主人,政府是為老百姓服務的。這樣的社會,老百姓才可以稱之為公民,達到社會和諧。但在脫節的國家,出現了角色倒置,公僕騎在主人頭上作威作福,並放言主人的“素質不高”。還可以看到種種怪現象,卻又並不奇怪。

五十多年來,中共不斷擠壓民間社會,以至於逐漸消除民間社會。結果剩下一個“大政府”,高高在上、搖搖欲墜。標誌就是民間自己的組織和團體少之又少,政府無孔不入,卻又效率極低,常常妨礙老百姓的生活。社會組織是政府與老百姓溝通與互動的中間環節,但這樣的社會組織,應該來自民間,屬於非官方的。有許多民間組織,才會有比較健全的民間社會,政府與老百姓的溝通才變得順暢起來。這裏,來自民間的政治組織和政黨,發揮著重要的功能。官辦的組織,仍然是政府機構的一個分支,只是政府的一個部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社會組織對於一個社會是不可缺少的,對於減少脫節功不可沒。所以,“結社自由”在任何一個現代國家,都是受法律保護的。但在中國大陸,“結社自由”是政府最怕的事情,使得溝通的一個重要管道被消除。

消除政府與老百姓相互脫節的問題,還需要法律、制度保障。老百姓的公民身份應該受到法律保護,擁有公民的權利,並承擔相應的義務,監督政府。另一方面,政府有明確的職責,權力不是無限的,須受到法制的制約。這樣,在制度框架之下互動,可以加強兩者間的關係,為社會帶來正效益,有效地消除脫節問題。

目前,中國老百姓沒有受保障的公民權和公民地位,所以算不上公民。因此可以說,中國大陸並無公民。為了政府與老百姓的“有機聯合”,避免嚴重脫節現象。公民權利必須確立,言論自由應受到保護。一言以蔽之,得讓老百姓說話。否則,互不知情,就只能剩下冷漠和脫節了。

這樣做的結果,最終導致和諧,而不是衝突。再說,衝突是一種社會現象,時常存在,不必憂心忡忡。在一定範圍內,社會衝突還是有益的,能促進溝通,消除“壁壘”和“溝壑”。有社會學家對此進行了專門的認證,成為經典。(見科塞《社會衝突的功能》)這個範圍就是法律,由法律賦予個人和組織應有的權益。中國有句古話“不打不相識”,民間也有“越打越親熱”之說,正是這個意思。

脫節的一個後果是“消音”,但這對於“執政者”並不是一件好事,切莫因此沾沾自喜。因為老百姓缺少參入,態度消極,離心離德。這是一種危機重重的形勢,誰也不知道哪一天會大爆發,但可以看出,時間不會太長。

──轉載自《議報》第191期 http://www.chinaeweekly.com(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行易:三十萬黨員大調查驚動中央
行易:朝鮮的夢魘與胡講話的囈語
行易:紫陽走了,中共已無趙紫陽
行易:中共對外軍購危害本國經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