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中國智庫專家:中國仍須接受美國獨大

標籤:

【大紀元3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特稿)德國政府智庫學術與政治基金會中國問題專家穆勒強調,在可預測的將來,中國沒有能力改變政治現實。中國其實很清楚,未來還是得靠美、歐等西方國家,加強與西方交往是中國外交政策最重要的內涵。

世界到底是多極還是單極?歐盟加速統合進程,是否會在世界舞台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還有,歐盟準備在六月解除天安門事件以來對中國實施的軍售禁令,與中國發展更「成熟與密切的戰略夥伴」關係,那麼,美、歐在對中政策上是否真的如許多人預料走向對立?

歐盟 還不足以獨當一面

世界局勢與時變化,這些進行式的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不過回到現實面,歐盟與中國結盟共同發揮影響力的前提是,歐盟二十五個國家行動一致而且力量夠強大,足以在國際事務上扮演重要角色。

對此,德國政府智庫學術與政治基金會中國問題專家穆勒在接受專訪時認為,中、歐戰略夥伴關係成功的基礎是國際格局的多極化。不過目前的問題是,沒有一個「極」是真正的「極」,不只亞洲國家如日本力量還不夠,就算歐盟也不足以成為改變國際局勢的「極」。

關於歐盟,穆勒分析說,歐盟共同安全與外交政策其實才剛成形,軍力整合也還在起步階段。此外,光處理中、東歐尤其是前南斯拉夫的問題就耗掉大部分精力,根本沒有能力在世界其他角落發揮制衡作用,更何況,歐盟經濟遠遠落後美國一大截。

未來歐盟也有層層難關亟待克服。穆勒舉例說,歐盟持續東擴帶來的難解問題、隨便一個國家舉行的〈歐盟憲法〉公投失敗,至少會象徵性嚴重打擊歐盟統合的進程、還有土耳其將來如果真的入盟,那歐洲聯邦(註三)的理念很可能就真的完蛋了等。總之,這些內部的挑戰正削弱歐盟的統合,目前還看不出歐盟真的能在國際舞台上獨當一面。

美歐 對中政策越走越近

那麼,什麼是中、歐的「戰略夥伴」關係呢?穆勒指出,「中歐戰略夥伴」這句話,歐盟特定國家領袖和中國很喜歡提,不過到目前為止還停留在空談,實在看不出具體的內容。有趣的是,如果仔細觀察布魯賽爾歐盟執委會與中國交涉的項目,就會發現歐、美在對中政策上遇到的問題其實很類似。

怎麼說呢?穆勒舉例說,像歐盟商品能不能進入中國市場、智慧財產權的保障、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承認與否、甚至人權也逐漸成為對話重點等等。實務上,大西洋兩岸的對中政策似乎越走越近。

穆勒指出,中國應該也觀察到歐盟統合帶來的問題,寧願把對歐工作重點放在巴黎和柏林,而不是整個歐盟,不過難不成法、德兩國能在西太平洋地區扮演什麼戰略角色?

單極 中國處處受美牽制

至於中國一再提的「多極世界」架構,穆勒認為可能出自意識形態,現實上中國還是得接受美國獨大。中國積極在亞洲推動區域整合計畫,穆勒認為這些整合目標都訂得太長期而且不明確,純粹是理論罷了,看看這次東南亞海嘯災難就知道,中國的軍力還是無法超出本身勢力範圍太遠。與中國智庫學者常有接觸的穆勒說,他的印象是,中國連自己都不相信「多極世界」,最多寄望能與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抗衡。

對中國未來發展至為關鍵的能源問題,穆勒分析說,中國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油源來自波斯灣,而當地卻逐漸成為美國勢力的天下。中國雖打算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拓展油源,不過中國其實更難掌握這些地區,美國如果要的話,隨時可以切斷海路或油源、甚至更換這些國家政府的領導人。總之,中國想要擺脫對波斯灣的依賴,不過新油源卻沒有保證,這是中國的兩難。

中國 未來得靠西方國家

中國宣稱要建立世界新秩序,積極與部分第三世界國家如巴西結盟,甚至帶點反全球化的味道,穆勒表示,這些行動終究還是口號,在可預測的將來,中國沒有能力改變政治現實。穆勒強調,中國其實很清楚,未來還是得靠美、歐等西方國家,加強與西方交往是中國外交政策最重要的內涵。

談到中國前途,穆勒說,歐盟各國政壇和商界絕大多數人相信中國一定會崛起,不過他自己抱持比較懷疑的態度。穆勒分析說,由於社會問題、貧富不均、以及無能民主化等因素,中國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會動亂甚至爆發內戰,不過他承認這種意見在歐洲不是主流。

相關新聞
溫家寶邊唸和平 邊磨屠刀
中國軍費 實際增幅遠高於12.6%
台灣維持現狀 豈非等死
辜老回憶錄︰沒有九二共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