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 《城南舊事》憶童年

人氣 86
標籤:

【大紀元4月3日訊】(中華網4月1日報導)繼《巴山夜雨》之后獨立執導的《城南舊事》為中國的散文電影提供了一個几乎難以企及的范本。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為情感線索,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在离情別緒中講著三個似乎互不相關的故事。小童星沈洁和“送別”的歌詞与旋律是人們對《城南舊事》最感性的認知。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風格代表了同時期一批中年導演的創作傾向。20多年以后,導演吳貽弓面對記者,仍然無法掩飾自己對這部影片的感情。

  影片開拍有一定政治意義

  《城南舊事》是台灣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自傳體短篇小說集,特別有一种緬怀舊日京華的傷感情緒。還有一個背景,80年代初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開始有計划、有選擇地公開介紹台灣作家的文學作品,渠道有所放開,這部《城南舊事》便傳到電影圈內,首先由北影厂的老導演伊明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劇本改正后,推荐給上影厂,上影厂領導一致肯定,准備投拍。可見,當時拍攝這部影片是具有一定政治意義的,雖然影片本身不直接反映某种政治內容。

  我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個字作為影片的總基調,那里面有一种抽象又具體的“鄉愁”。北京的冬陽、駱駝隊的鈴鐺、《我們看海去》的課文以及井邊的小伴侶、胡同里的瘋女人、藏在草叢里的小偷、騎著毛驢回老家的宋媽和長眠地下的父親等等,一种來自海峽彼岸的感情很朴素地打動了我。

  “撿便宜”得到“英子”

  在《城南舊事》之前,我拍過儿童片《我們的小花貓》(1979),還有在《巴山夜雨》中也有一個七歲的小姑娘娟子,是影片中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我特別欣賞孩子的眼神,他們有和大人截然不同的探詢世界的方式。同樣在《城南舊事》中觀眾印象很深的就是“小英子”這個角色,直到現在很多人談到英子的時候還是停留在她當時的樣子。

  那時上影厂正好要拍一部儿童片《閃光的彩球》,導演是宋崇。記得當時組織了一個班級的小孩子試鏡,我和助手兩個人坐在旁邊看。也許冷眼旁觀起了很大作用,我們當時就看中了兩個小孩子———沈洁和袁佳奕,剛好都是宋崇沒有選上的演員。沈洁和其他的小孩子比起來沉默一些,她沒有那种非常強烈的表現欲望,有些懮郁,但是我感覺她在心里面探索,她琢磨在這里面誰最大,誰說話最有用,誰是導演。她那种求知的問號式的眼光与我設想的小英子的需求非常吻合。

  沈洁錯過了宋崇的選角,卻恰恰符合英子的角色需要,讓我撿了個現成的便宜,而這部影片成功的關鍵也正在于這個角色的演繹。

  林海音女士后來一直和沈洁保持著來往,維持了多年的“忘年交”,因為對于沈洁出演的自己的童年,她實在非常喜歡。

  “樂音在記憶中縈回”

  雪萊有一句詩“樂音仍在記憶中縈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這部影片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音樂,呂其明先生的配樂功不可沒。其實小英子吟唱的《驪歌》是很早以前就有的歌曲,只是很多人是因為這部電影才听到。

  林海音在小說里面也寫到了這個歌詞,人們叫它《送別》,說它是畢業的時候送別的一首歌。這首歌我自己小時候就唱過的,所以看到林海音寫到她們在課堂上唱這首歌時,特別有一种貼心的親切感。

  這部影片很多地方是沒有台詞的,就給音樂留下非常大的創作空間,不同情境下的變奏把李叔同填詞的傷感情緒烘托得非常充分。在《城南舊事》開拍前我設想: “未來的影片應該是一條緩緩的小溪,潺潺細流,怨而不怒,有一片葉子飄零到水面上,隨著流水慢慢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樹樁或是堆積的水草,葉子被擋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帶向前方,又碰到一個小小的漩渦,葉子在水面打起轉轉,終于又淌了下去,順水淌了下去……”。

  二十多年后,在2004年導演協會頒獎典禮的最后,我和与我同輩、是我長輩,或者比我年輕很多的導演們又唱起《送別》,別有一番感受。

  (口述:吳貽弓 采寫/整理:記者 張悅)

  吳貽弓,1960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0年執導《巴山夜雨》,開始獨立導演生涯。主要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巴山夜雨》、《城南舊事》、《闕里人家》、《海之魂》等,多次在國內外獲獎。曾任上海電影制片厂厂長、上海市電影局局長。 2003年底當選為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

  拾遺

  《城南舊事》是“大制作”

  《城南舊事》在當時國內可謂一部“大制作”影片,直接成本53万元人民幣,几乎相當于當年上影厂出產影片平均成本的兩倍多。當然,和國外影片相比,投資成本仍然很低。

  1983年,《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是所有參賽片中耗資最低的一部,該片也是“文革”結束后我國第一次在國際影展中獲得大獎的影片。

  林海音10年后領取稿費

  早年拍電影,導演、工作人員和演員都沒有片酬,但是版權意識很強。

  《城南舊事》約一千多元人民幣的編劇稿費,按規定留有30%要給原作者,上影厂一直保留著。1993年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林海音受邀來到上海,這已距离拍攝《城南舊事》十年有余。

  林海音一再感謝吳貽弓,正是這部影片,讓內地的觀眾知道了林海音的名字。

  (張悅)  

  電影筆記

  回憶,通往故鄉作為一個已經30歲的人,我想我已經開始習慣不再有回憶的生活了。童年,遙遠模糊到我困乏的雙眼再也看不到。雖然在我內心深處知道在遠方一定有一個故鄉,在那里有失去而不可再得的樂園。所以像我這樣的人,只能去看電影來緩解這不時涌上心頭的焦慮和懮傷,欺騙自己仍然有可能找到那條歸鄉的道路。

  以為忘卻的東西,以為忘卻的那些事那些人,卻原來一直潛藏在心的某個角落里。其實每個人記性都一樣好,只是芸芸如我們,總是不經意間失落了那把鑰匙,無從開啟。而《城南舊事》,就是那把鑰匙,讓我們看到隱蔽在迷霧中的道路。

  故事并非發生在浩劫歲月,而是發生在舊中國的一段歲月之中,故事的敘事者吳貽弓因此得以逃開“政治迫害”意識的壓抑,自如地构造出淡淡的悲劇場景。黑沉沉、霧朦朦的城門樓下,緩緩前行的駝隊,單調而复沓的街口,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彌散著纖美的懮傷与詩意。

  而說起這部電影,就不能不說電影中的音樂。正是這些出色的音樂,讓《城南舊事》這部電影以旋律和音節的方式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中。在電影《城南舊事》中,最著名的插曲恐怕就是藝術家李叔同采用外國音樂家創作的歌曲旋律,重新填詞的《送別》了。

  不足百字,寫盡“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而這首歌曲,正契合了《城南舊事》的主旨:精巧細致、不疾不徐、溫厚淳和、純淨淡泊、彌久恒馨。這部影片雖然离我們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但只要是心怀鄉愁的人,他們總能從里面看到這樣的境界———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吳貽弓(圖∕中華網)

扮演英子的沈洁高中畢業后前往日本留學,學習法律,2002年曾一度回國從事電視劇制作業。圖為2002年媒體刊登的她的照片。(圖∕中華網)


  回場舊事 “我們劇組就像一個大家庭”

  開拍前,我對導演吳貽弓說:“你要做好准備,這部電影有90%的可能砸在我手里。”因為以往我都是演公主、貴婦或者知識分子,從來沒有演過像宋媽這類北方農村出來的佣人。

  演宋媽是從外部造型改造開始的。化妝師先拿剃刀把我的臉給開了,也就是剃掉鬢角和額頭上的一些頭發,把我原先很秀气的臉型變成北方農村婦女的方型臉,然后描粗眉毛、將頭發扎成那种撅起來的髻。化好妝之后,我一看鏡子就把臉給捂住了:“真難看!”

  服裝師給我准備了肥肥大大的衣服,連做給我的布鞋都是那种前頭尖、后頭放開的形狀……還有許多細節都是非常講究的,是它們讓我感覺到我就是宋媽。等試拍膠片出來之后,大家才都對我有了信心。

  當然,在演的過程中還是會碰到很多難題。譬如說最后那個騎毛驢的鏡頭太長了,而我本來根本不會騎,毛驢也不听話,如果鏡頭再長一點點,我真的就要摔下來了。

  跟小孩子一塊演戲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那時小英子很小,而演她弟弟的張小宇才3歲,他喜歡吃橄欖和牛肉干,演他爸爸的嚴翔就每天給他帶橄欖,我的口袋里也每天裝一塊牛肉干,拍睡覺的戲時,我就對小宇說:“你不許說話,不許翻身,拍完了給你吃一塊牛肉干。

  不拍戲的時候,我們也穿著戲服。張小宇玩的時候把手弄臟了,也像電影里那樣跑過來擦到我身上,我說:“你弄臟我的衣服啦!”他說:“你不是宋媽嗎?”我演完丟了孩子那場戲的第二天,小宇回家后跟他媽媽說:“宋媽今天哭了,她的孩子讓人家給賣了。”

  一部好的作品能產生很強的凝聚力,我們那個劇組當時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這种感情一直保持到現在。一次我出差聯系到了演母親的洪融。第二天門鈴響了,站在我面前的卻是沈洁。我說:“英子!怎么是你?”沈洁說:“宋媽,是我媽媽告訴我說你來了。”現在英子去了日本,我們也好几年不見了。

  (口述:鄭振瑤∕宋媽扮演者)(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陸第一網紅馮提莫癌症痊癒 自曝還有5種病
黃曉明為戲一度增肥15公斤 感嘆體重難恢復
宣傳片被拍得臉歪嘴斜 胡歌不禁公開吐槽
甄子丹動作替身張磊因心臟病猝逝 終年39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