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步入歧途 面臨長期衰退危機

標籤:

【大紀元5月13日訊】中國的經濟實況是令世人關注的焦點,當局歷屆執政者均大肆渲染中國特色的改革開放,經濟高速增長。且本屆政府又提出了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工作主題,曰:是中國對持續了百年的發展觀的重大更新。然而事實上,銀行虧空,股市崩盤;資源高消耗、低利用;環境污染;產業結構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正在形成矛盾衝突﹐被指步入歧途可能現長期衰退。

就此中華工商時報記者劉黃採訪了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王大用。王大用就最近提出的關於中國產業結構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正在形成矛盾衝突的看法,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王大用指出,本屆政府提出了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工作主題,這是我國對持續了百年的發展觀的重大更新,是發展觀的現代化。但戲劇性的是,恰在政府提出科學發展觀之時,我國經濟卻在很快地向投資膨脹和產業結構高度重型化演變,由此引起的高消耗、低資源利用率以及環境污染的威脅,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形成強烈的矛盾衝突。而產業結構過度重型化將會為我們帶來十分嚴重的後果。

具体的後果表現王大用作了三個方面的闡述:

王大用表示,我非常擔心的後果之一是,我國的經濟發展重新步入高消耗和低效率的粗放增長模式,它帶來的不久後的資源約束,很可能使我們的經濟增長出現較長時間的衰退。

因為粗放增長對能源供應的壓力最大。改革開放後20多年裡,我國正在建成節能型經濟。2001年以前,除去上世紀80年代的個別年份,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能源消費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比值)一直在1以下,即能源消費的增長慢於GDP的增長,而2002年,該彈性系數猛然從上年的0.47升高到1.19,2003年再上升到1.42,2004年此系數估計高達1.8以上。照這樣下去,今後GDP每增長1%,能源消費就要增加近2%,如果能源供應的增長因資源約束而降低,

經濟增長速度勢必大幅滑落。這樣低效率的增長顯然是不能持續的!去年我國已經創造了世界歷史上一國在一年內發電裝機投產最大的紀錄,全國仍然有24個省份嚴重缺電,警鐘已經敲得很響了。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正在急速步入歧途,若不趕快警醒,幾年後我們很可能不得不支付沉重代價進行經濟結構的大調整。

後果之二,帶來資源價格暴漲。國內煤炭價格比三年前翻了一番以上,國際鐵礦石價格今年初上漲70%,國際石油價格居高不下,都或多或少與我國的國內需求過快增加有關。

後果之三,將造成我國新一輪的經濟波動,有些行業今明兩年就可能大幅減速。2002年和2003年國內汽車市場出現由加入WTO及部分居民收入達到較高水平等因素引起的“井噴”式擴張,吸引汽車行業大量投資擴能,去年已出現一時的產能過剩,導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車價不斷下跌。今年鐵礦石大幅漲價必然導致鋼材價格上漲,受衝擊最大的當屬汽車行業,相當大一部分成本較高的汽車生產廠家將面對虧損。在虧損面前,該行業投資會轉入低谷期,產量增長減緩,銷售收入的增長率可能更低。但汽車行業是我國重要的支柱產業,此行業的波動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將相當大。此外,石油漲價、煤炭漲價以及由煤炭漲價帶來的電力價格上漲,將對大部分行業造成成本衝擊,迫使其增長減緩。

當提及近年來政府一直大力倡導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並採用多種手段試圖從源頭控制住投資膨脹。為什麼在這種政策背景下,會出現背道而馳的現象時﹐王大用分析說,產業結構重型化不是政府政策引導的結果,正相反,它與可持續的發展觀完全矛盾。分析其形成原因,我看在于,這幾年出現了固定資產投資的循環加速擴張:

其一,自亞洲危機以來,國家實行的投資拉動政策已連續了七年,七年來,固定資產投資不僅規模越來越大,而且增長速度也越來越高,到了2003年和2004年兩年,出現了明顯的投資膨脹。實行投資拉動政策的前四年投資年增長率最高不過13.9%,低時才5.1%,而2003年和2004年這兩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陡升到27%以上。

其二,城市化的加速。2002年之後,全國大中小城市普遍地在“抓住機遇”大規模擴大城區面積。如果不是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的投資大規模擴張,最近兩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不會達到20%以上的高速度。

其三,收費公路帶來的盈利前景誘使更多的各類企業擠進這個領域,不少是盲目投資新公路的建設。

其四,誘發出重工業投資。當基礎設施投資的膨脹帶來旺盛的市場需求後,鋼鐵等重化工行業根據市場信號的激勵大規模投資,擴大其生產能力。產業結構重型化導致電力緊缺後,大量的資金又蜂擁而入投資電力。

以上種種,導致這幾年出現了事實上的擴張投資正反饋循環。王大用此間提醒: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正在急速步入歧途,可能出現較長時間的衰退……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新唐人侃侃而谈(135) 为中国经济乱象把脉
中信集團被巡視 分析:矛頭指向鄧家
馬斯克意外訪問北京 和李強會面
科技戰激烈 多名中國醫學研究人員被拒入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