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前清史料 差點被燒掉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曾任台灣司法院院長的故總統府資政戴炎輝耗費十年整理的「淡新檔案」,是國際公認研究台灣前清時代的珍貴史料,原件收藏在台灣大學圖書館,而最接近原件樣貌的手工黏合影本,昨天由戴炎輝之子、前大法官戴東雄代表捐贈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希望能擴散這份珍貴檔案的研究價值,讓學界能藉此研究更多台灣早期的法律經濟制度沿革及風土民情發展。

戴東雄回憶,淡新檔案當年在倉庫裡被發現時,保存狀態很不好,差點被當成廢紙丟掉,台大文學院教授陳紹馨看到檔案中涉及許多法律和行政資料,便移交給他父親戴炎輝處理,當時他念高三,在父親的研究室準備聯考,看老爸下班後挑燈夜戰整理檔案到半夜兩、三點是常有的事。

他說,淡新檔案原本散亂不堪、蟲蛀破損處很多,整理之初沒有影印機,遇到案件連不起來的地方,父親都得一一抄下來,找其他的文獻佐證,想辦法把缺損散落的文件串起來,總計花了十年才整理完畢,隨後以中、英文發表檔案概況,立刻引發國際東亞研究界的重視,美國、日本都派人來台拍攝檔案的微卷,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還特地邀他父親赴美共同研究兩年,打開台灣法制史研究的國際知名度。

為保護淡新檔案的原件,戴炎輝影印了一份作為日常翻閱研究用,這份影本乃是模仿原件樣貌黏貼、並經戴炎輝仔細分類,曾借閱的學者都稱讚這影本比原件還好用,原件已在民國七十五年捐給台大圖書館,私藏影本在戴炎輝過世後,不少國外大學都搶著跟戴家接觸希望轉贈取得,但他的妻子戴張緞睹物思人一直沒有割愛,近日才在「讓檔案影本發揮更大效益」的考量下捐給中研院。

中研院史語所所長王汎森強調,在清朝遺留下來的縣級檔案中,淡新檔案可說是整理得最好的,歷史檔案原件往往像是散了一地的銅錢,若沒有人用心以繩子把它串起來,很難為後人察看瞭解。

淡新檔案所有案件展開來的長度,大約將近六千公尺,即使每天讀十件,持之以恆也要五年才念得完,足見當年戴教授整理的工程有多浩大。

——————————————————————————–

橫跨乾隆至光緒 第一手資料

「淡新檔案」是清乾隆四十一年(西元一七七六年)至光緒廿一年(一八九五年)間,淡水廳、臺北府及新竹縣的行政與司法檔案,日據時代由新竹地方法院承接,原放在台北帝國大學文政部,台灣光復後移交給台大法學院,由當時擔任教務主任的法律系教授戴炎輝主持整理工作。

淡新檔案原本並無統一的名稱,只是清代地方衙門裡經年累積而成的公文卷宗,日據時代這批公文被保存下來,日本人將其稱為「臺灣文書」,負責整理的戴炎輝認為此稱呼太廣泛,考量這批文書主要是淡水廳和新竹縣衙門內的公文,便改稱「淡新檔案」,並沿用至今。

在現存清代臺灣省、府、州、縣廳署檔案中,「淡新檔案」橫跨年代最長、規模最完整,對前清的臺灣行政、司法、經濟、社會現象,是極具學術價值的第一手資料。

(資料來源:台大圖書館,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整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