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專家學者:五十年後的藝術文化仍來自於人性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2日報導】創意島嶼狂想曲系列專題二(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二十二日電)五十年後在台灣藝術文化會改變嗎?東海大學美術系所主任倪再沁認為,藝術始終來自於人性;建築師姚仁喜認為科技不斷推進,但人和人之間最後需要的只是非常單純的空間。編舞家林懷民也預測五十年後最特別的其實是一個肉身、素樸、單純的演出。

在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和交通大學建築所教授劉育東的策劃下,邀集台灣各藝文、建築、社會界的專家學者一起發想,想像五十年後台灣該如何規劃,五十年後的台灣會有什麼改變。

這項行動邀到二十八位台灣精英,大家給建言,也談理想,劉育東希望能建立大家以五十年思考的模式;而大家看法就收錄在最新推出新書「創意島嶼狂想曲」中;陳郁秀和劉育東希望這次跨出的第一步,也是以後每年大家再討論改進的基礎。

倪再沁想像,如果五十年後,台灣能創造出獨特而優美的美術風格,且這一切能引以為傲的美事,不只在大都會中,在苗栗、雲林、屏東等地的鄉鎮中一樣能看到,在尋常百姓生活中一樣能展現,這樣的願景,值得努力五十年。

而科技介入美術也是事實,倪再沁指出,透過電腦來認知和創作已經是e世代普遍的現象,但優秀的科技藝術作品只是數位化的工具,藝術始終來自於人性。

建築師姚仁喜也在書中點出他的看法,科技愈發展快速,建築應該會變的更簡單,以往需要仰仗某種特定空間去完成的事,然而當溝通變的簡單,科技進步,最後需要的只是被還原得非常單純的空間。

編舞家林懷民和羅曼菲也在書中提到,正因科技大量介入生活,一個在台上有血有肉、透過呼吸和觀眾交流的能量舞者更被珍惜。羅曼菲也強調,科技始終來自於文化的。

林懷民也建議,政府的文化政策需要全面性的整合,如何讓生態變更好,如何銜接畢業之後的舞蹈人才,都是發展重點。另外,台灣的劇場多是公家劇場,沒有辦法活絡表演藝術市場,這些都需要全盤的考量規劃,讓未來藝術文化發展更好。

學音樂的陳郁秀認為,台灣音樂的未來,固然要善用西洋音樂的技巧、組織,還有學習方式,但在精神和內涵上,必需源於自己和自己的文化,將自己的文化和歷史深刻內化成作品的精神。

其實不只音樂如此,各行各業也一樣,陳郁秀強調,只有重視台灣文化,才能找到自己,不再只是替別人代工而已;推廣本土文化也不只是要大家回到傳統,而是應了解如何提煉過去的菁華,加以創新,「如果找不到自己的根,我們永遠是沒有容貌的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