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和青少年受騷擾虐待情況嚴重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5月22日訊】 (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含青採訪報導) 在中國5個省和一個自治區不久前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兒童和青少年受到各類騷擾和虐待的現象嚴重。在接受調查的人中,有9.7%的男孩子和13.5%的女孩子受到騷擾,有4% 的男孩子和32%的女孩子受到欺負,或各種不同程度的暴力傷害,有2.1%的女孩子遭受強暴。

調查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北京大學共同主辦,這樣的調查在中國還是首次進行。就此,記者邀請北京《中國婦女報》高級編輯宋美婭女士和美國德克薩斯理工大學教育學院的藍雲博士進行了討論。

記者:宋美婭女士,我想請您首先談談,在中國孩子受到傷害或者騷擾的這個情況,據您瞭解是個什麼樣的情況呢?

宋美婭女士:剛剛記者說到的那個,今天我在我們自己報紙上也看到了。我當時也是感覺這樣的調查,尤其在中國這樣的國度裏還是很必要。中國兒童受虐待可能更多來自於家庭。因為中國家庭,我們從很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認為:「不打不成材」、「棍棒下面出孝子」。這個方面,就是社會上給孩子就是剛剛記者說到的調查,比方說:受到性的騷擾。

我們原來開了一個法令研討會,當時也是做了一個關於農村婦女的法令研討會。有一個縣裏面的婦聯主席,她拿到會議上來的一個報告,專門是講到女童在他們當地受到那種強暴的這種狀況,包括我在做熱線執行員的時候,那時也有些女孩子,現在不是女孩子了,是一個成人了,她講她在11歲的時候被強姦,回到家裏跟她媽媽說到:她被強姦。她媽媽是以一種仇恨的眼光看著她,而且她媽媽還用皮帶抽了她,她媽媽不認為是她自己的女兒受到了傷害,而是認為她女兒做了一件對她家庭非常污辱的一件事情。就是類似這些東西,我自己認為做了一種調查能夠揭示出來,一向被人們忽略沒有看到的,或者看到沒有把它視為是嚴重的東西,我覺得還是挺重要的。

記者:藍雲博士,對於兒童和青少年,受到各種傷害的這樣調查在中國還是第一次進行,您對這樣的調查有什麼評論?

藍博士:這是個非常好的設計,我對它的問卷範圍和設計不太瞭解。但是我覺得它很可能設計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明顯就是犯罪,就是您剛才說到性侵害和強姦,這是無論你用什麼標準來衡量都是屬於犯罪。另外一種就是剛才所提到的,是一種傳統觀念下,對孩子的管教過於嚴厲。那我是覺得現在能夠引起社會的重視,這是我們保護孩子權益的第一步。

記者:藍雲博士,據您所知在美國,這個孩子受到傷害或者騷擾這個情況嚴重不嚴重呢?

藍雲:美國它也做過同樣的研究。它發現小學裏面大概是百分之十的孩子受到同伴的欺負。如果中國的報告是百分之三十或五十的話,這種現象其實比在美國學校要嚴重的多。

記者:藍雲博士,像這種受到各種不同傷害的孩子,小到在學校裏經常受到高年級同學的欺負,或者是在家裏受到父母的一些打罵;大到受到一些性騷擾甚至被強姦這種情況,您覺得這些受到傷害的孩子將來在成長過程中他們身心發展是不是會受到影響呢?

藍雲:這個要分兩方面來談。如果是受到性侵犯的,對這個孩子的一生可能有很大的影響。就像很多研究指出的,這個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有非常自卑的感覺。尤其像剛才宋女士所指出那樣,如果家庭和社會把孩子受到性侵害的責任反而加在孩子身上的話,他很可能發展到後面,他覺得就是他做了什麼事不對了,才引來這樣的後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很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從陰影裏走出來。

但是對於在學校裏受到其他夥伴的侵犯,或者是在家庭裏受到虐待的話,他將來後遺症的程度是根據他受虐待的程度來決定。我們可能每個人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很可能都受過這樣或那樣不公正的對待,有的人發展的很好,有的人發展的很有問題。我覺得最主要是在事情發生以後,對這事件的處理和他當時他所受到損害的程度,會決定以後後遺症的嚴重程度。

記者:宋美婭女士,您對這個有什麼樣的補充?

宋女士:我也是覺得這樣一種方式,可能在童年的時候不是那麼容易看的出來,對人的損害能到什麼程度,但會隨著人的成長,有些可能會反社會,也可能帶來種種其他的問題:如心理障礙、融入社會的障礙、與夥伴合作的障礙,包括對工作的障礙。我覺得這個實際上,對社會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這種損失可能以後要用其他方面的東西來去彌補,比方說:醫藥方面的投入、再教育的投入、包括社會問題犯罪,青年付出的其它那種代價,所以看起來是青少年和兒童期的教育的問題,使得它影響到整個社會結構。

記者:宋美婭女士,您覺得在保護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方面,整個社會和政府部門機構應該做哪些努力?

宋女士:現在中國口號叫得挺響的。比如說:重視下一代、再窮不能窮教育。但是它主要是著重在對他們的教育,比方說:要上學。這種教育是一種狹窄的、狹義的教育,完成幾年的義務教育,他念了什麼程度也是這樣的一種概念。所以說是不是像剛才我們博士也談到的這些個多方面的,他們應該享有的權力,他們從一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把這種理念更廣泛的廣為人知。

記者:藍雲博士還有什麼補充嗎?

藍博士:我覺得剛才宋女士說得很有道理,這是一個全社會一起來努力的事,不是單單靠學校或者家庭就能夠解決的。

(據自由亞洲電臺錄音整理)(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漫畫分級與否 兒福團體出版團體意見相左
布里斯班發行「兒童安全卡」
南澳一名12歲男童與警員飆車
澳洲學齡前兒童看電視時間過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