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受骚扰虐待情况严重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5月22日讯】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含青采访报导) 在中国5个省和一个自治区不久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儿童和青少年受到各类骚扰和虐待的现象严重。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9.7%的男孩子和13.5%的女孩子受到骚扰,有4% 的男孩子和32%的女孩子受到欺负,或各种不同程度的暴力伤害,有2.1%的女孩子遭受强暴。

调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这样的调查在中国还是首次进行。就此,记者邀请北京《中国妇女报》高级编辑宋美娅女士和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的蓝云博士进行了讨论。

记者:宋美娅女士,我想请您首先谈谈,在中国孩子受到伤害或者骚扰的这个情况,据您了解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宋美娅女士:刚刚记者说到的那个,今天我在我们自己报纸上也看到了。我当时也是感觉这样的调查,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还是很必要。中国儿童受虐待可能更多来自于家庭。因为中国家庭,我们从很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认为:“不打不成材”、“棍棒下面出孝子”。这个方面,就是社会上给孩子就是刚刚记者说到的调查,比方说:受到性的骚扰。

我们原来开了一个法令研讨会,当时也是做了一个关于农村妇女的法令研讨会。有一个县里面的妇联主席,她拿到会议上来的一个报告,专门是讲到女童在他们当地受到那种强暴的这种状况,包括我在做热线执行员的时候,那时也有些女孩子,现在不是女孩子了,是一个成人了,她讲她在11岁的时候被强奸,回到家里跟她妈妈说到:她被强奸。她妈妈是以一种仇恨的眼光看着她,而且她妈妈还用皮带抽了她,她妈妈不认为是她自己的女儿受到了伤害,而是认为她女儿做了一件对她家庭非常污辱的一件事情。就是类似这些东西,我自己认为做了一种调查能够揭示出来,一向被人们忽略没有看到的,或者看到没有把它视为是严重的东西,我觉得还是挺重要的。

记者:蓝云博士,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受到各种伤害的这样调查在中国还是第一次进行,您对这样的调查有什么评论?

蓝博士:这是个非常好的设计,我对它的问卷范围和设计不太了解。但是我觉得它很可能设计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明显就是犯罪,就是您刚才说到性侵害和强奸,这是无论你用什么标准来衡量都是属于犯罪。另外一种就是刚才所提到的,是一种传统观念下,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那我是觉得现在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这是我们保护孩子权益的第一步。

记者:蓝云博士,据您所知在美国,这个孩子受到伤害或者骚扰这个情况严重不严重呢?

蓝云:美国它也做过同样的研究。它发现小学里面大概是百分之十的孩子受到同伴的欺负。如果中国的报告是百分之三十或五十的话,这种现象其实比在美国学校要严重的多。

记者:蓝云博士,像这种受到各种不同伤害的孩子,小到在学校里经常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欺负,或者是在家里受到父母的一些打骂;大到受到一些性骚扰甚至被强奸这种情况,您觉得这些受到伤害的孩子将来在成长过程中他们身心发展是不是会受到影响呢?

蓝云:这个要分两方面来谈。如果是受到性侵犯的,对这个孩子的一生可能有很大的影响。就像很多研究指出的,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都有非常自卑的感觉。尤其像刚才宋女士所指出那样,如果家庭和社会把孩子受到性侵害的责任反而加在孩子身上的话,他很可能发展到后面,他觉得就是他做了什么事不对了,才引来这样的后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从阴影里走出来。

但是对于在学校里受到其他伙伴的侵犯,或者是在家庭里受到虐待的话,他将来后遗症的程度是根据他受虐待的程度来决定。我们可能每个人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很可能都受过这样或那样不公正的对待,有的人发展的很好,有的人发展的很有问题。我觉得最主要是在事情发生以后,对这事件的处理和他当时他所受到损害的程度,会决定以后后遗症的严重程度。

记者:宋美娅女士,您对这个有什么样的补充?

宋女士:我也是觉得这样一种方式,可能在童年的时候不是那么容易看的出来,对人的损害能到什么程度,但会随着人的成长,有些可能会反社会,也可能带来种种其他的问题:如心理障碍、融入社会的障碍、与伙伴合作的障碍,包括对工作的障碍。我觉得这个实际上,对社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可能以后要用其他方面的东西来去弥补,比方说:医药方面的投入、再教育的投入、包括社会问题犯罪,青年付出的其它那种代价,所以看起来是青少年和儿童期的教育的问题,使得它影响到整个社会结构。

记者:宋美娅女士,您觉得在保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方面,整个社会和政府部门机构应该做哪些努力?

宋女士:现在中国口号叫得挺响的。比如说:重视下一代、再穷不能穷教育。但是它主要是着重在对他们的教育,比方说:要上学。这种教育是一种狭窄的、狭义的教育,完成几年的义务教育,他念了什么程度也是这样的一种概念。所以说是不是像刚才我们博士也谈到的这些个多方面的,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力,他们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人,把这种理念更广泛的广为人知。

记者:蓝云博士还有什么补充吗?

蓝博士:我觉得刚才宋女士说得很有道理,这是一个全社会一起来努力的事,不是单单靠学校或者家庭就能够解决的。

(据自由亚洲电台录音整理)(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漫画分级与否 儿福团体出版团体意见相左
布里斯班发行“儿童安全卡”
南澳一名12岁男童与警员飙车
澳洲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时间过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