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 在盛裝「胡連會」的背後

劉曉波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5月6日訊】2005年4月的中國,似乎提前進入了盛夏,不是大自然的季節錯亂,而是外交政治盛夏的燃燒,一極是燒向日本的仇恨火焰,一極是擁抱台灣的國共熱戀。

  然而,在全世界媒體的矚目下,第一台反日大戲還未達到最高潮,反日鬥士們也意猶未盡之時,舞台監督便迫不及待地拉上大幕,製造了令觀眾們目瞪口呆的怪誕劇場效應:民眾愈加高漲的愛國熱情卻遭遇恐怖嚴寒,「高壓水龍頭」對準了那些正在籌備的反日遊行,冷水兜頭潑過來,狂跳的愛國心被冰凍在半空中。在對反日風潮的全國性壓制中,上海當局的表演無疑最為醜惡,不能不讓人想起百年前昏庸的慈禧太后對「義和團」的先利用後鎮壓。

  在反日風潮剛剛被官方強行壓制下去之後,緊接著開演了另一台愛國主義大戲,半個世紀之後的「國共握手」,煽起了新一輪愛國熱潮。過去,北京政權主要以「反台獨」來煽動民族主義情緒,李登輝和陳水扁成為主要的攻擊目標;現在,中共為了彌補「反分裂法」造成的負面影響,突然不再以打壓台灣的方式來宣示愛國,而是充分利用島內的政治分裂,以優待「藍營」和孤立「綠營」的統戰手法,把民族主義情緒由反日引向兩岸關係。

  雖然,對於具有太多歷史恩怨的國共兩黨來說,斷絕了六十年後的直接對話,總比繼續對立、隔絕要好。但縱觀連戰整個大陸行,令我吃驚的是:兩個互為仇寇的老黨,1949年前的大部份時間是戰場上的兵戎相見, 1949年後是半個世紀的相互隔絕,現在又分別生活在民主和專制之下,兩岸關係也處在「政冷經熱」的跛足僵持之中。然而,被中共現政權恩准的國民黨黨魁的首次大陸行,卻如同失散多年的兄弟突然相見,全不見任何歷史恩怨、現實隔膜和制度對立,而只有相見恨晚的痛惜,同根同源的親切,尋根拜祖的懷鄉,兩兄弟(兩黨魁)握手的激動,回鄉遊子對故土的感念和讚美。

  今天,連戰走了,帶著想再次來大陸的表白走了,留下千恩萬謝和毫無分寸的讚美。因為,在大陸的八天裡,連戰所到之處,都是最高規格的接待和歡迎;他的所言所行,都是離別的感傷、還鄉的心悅、手足的深情和良好的會談。

  前腳送走連主席,後腳就是中共國台辦的新聞發佈會,宣佈送給台灣的三項大禮:一對熊貓,開放大陸人赴台旅遊,免除台灣幾種水果的關稅。

  如此和諧的「胡連會」,堪稱完美的「統戰秀」,大陸媒體把高得離譜的評價獻給「胡連會」,被連戰定義為「和平之旅」的大陸行,卻被大陸媒體渲染為「統一之旅」的完美開端,但稍微注意一下細節,就會發現完美得虛假。

  儘管,連戰大陸行的整個過程和所談議題,完全由北京掌控主動權,連戰更像個只會唱讚歌的「朝聖者」。「胡連會」的新聞公報也寫入了中共最想要的「九二共識」 和「反台獨」,而對國民黨也反對的「反分裂法」和「部署導彈」卻只字未提。顯然,胡錦濤政權想要得到的全都得到了:1,藉此向台灣民意、美國、歐盟表示: 「反分裂法」僅僅是針對扁政府代表的台獨勢力,以彌補「反分裂法」的負面影響。2,介入島內的黨爭,用禮遇「泛藍」來打壓「泛綠」,提前為「泛藍」贏得下次大選拉票。3,進一步凝聚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用「外交政績」來鞏固政權。

  即便如此,我仍然注意到連戰大陸行所堅守的低線:決不在任何場合提及「統一」。南京祭「黨祖」,西安祭「家祖」,北京「胡連會」,上海「連汪會」,以及在北京、西安和上海的一系列公開講話,連戰都有意迴避「統一」二字。與此默契配合的是接受大陸媒體採訪的大多數台灣人。

  由於連戰大陸行完全在中南海的主導之下,所以,大陸媒體對連戰之行作了破天荒的全程直播,中央電視台的多個重要欄目邀請了台灣的國民黨人士、新聞人、商人和在北京讀大學的台籍學生出席,或作嘉賓,或當聽眾,但這些面對大陸觀眾的台灣人,無論屬於哪個階層,也無論他們多麼高調肯定「連胡會」,多麼強調兩岸的和平、穩定和雙贏,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也像連戰一樣,全都迴避「統一」二字。

  由此可見,台灣民意的主流不是統一而是「維持現狀」,選擇「維持現狀」不是基於民族認同,而是基於現實的無奈選擇。換言之,現在的台灣,壓根就沒有所謂的「統派」。藍綠之爭,除了為執政權的黨爭之外,其大陸政策之爭,絕非「統獨之爭」,而是「維持現狀」和「改變現狀」之爭。大陸政權及其愛國者們眼中的所謂「台灣統派」,要麼是自作多情或自欺欺人,要麼是內政需要的宣傳策略。

  扁政府第一任內的一系列動作,即以「去中國化」為核心的兩岸政策,之所以得不到「泛藍民意」的支持,就在於扁政府正走在「改變現狀」的危險道路上,改變現狀很可能導致戰爭,所以,國民黨在立法院選舉中獲勝。

  同時,台灣的最大靠山美國,其兩岸政策也維持現狀前提下的和平談判,既反對可能引發台海局勢不穩定的台獨,每當扁政府採取推動台獨的措施時,美國必然對扁政府提出警告;也反對北京不放棄武力統一,高調反對「反分裂法」。島內民意和美國施壓,合力促使扁政府開始改變大陸政策,把兩岸對立界定為「民主與專制」的企圖,兩岸對話的前提是「民主、和平、平等」。

  在我看來,受到北京如此高規格接待的連戰及國民黨高層,在大陸賺了大把銀兩的台商,就讀於大陸名牌大學的台灣年輕人,他們之所以共同迴避「統一」二字,其潛台詞是一種「無奈」,是台灣意願與國際現實之間的巨大不對稱造成的「台灣悲情」:我們台灣人的所想所願,卻處處遭遇到嚴酷現實的瓶頸,我們現在又無力改變這一現實。

  1,我們是事實上的主權獨立國家,但在國際法上卻得不到承認,大陸不承認,世界主流國家也不承認;我們在國際上被大陸孤立,而殘酷的國際政治又無法幫助我們擺脫孤立。

  2,我們生活在自由社會,你們生活在獨裁社會;我們享受著普遍富裕的生活,你們的人均收入遠低於我們,還有許多的前現代落後地區和大量極為貧困人口。這樣的政經差距下,我們不想統一而想獨立,但我們實力有限,很怕打仗,怕對準我們的幾百枚導彈,怕「反分裂法」的「非和平方式」。

  3,我們已經獨立存在了半個世紀,與大陸的分離也一個世紀以上,對大陸沒有民族認同,但我們在無力謀求到獨立的無奈中,也就只能選擇「維持不統不獨的現狀。」

  面對民主台灣的主流民意,此次「胡連會」的正面意義在於:藉助彌補「反分裂法」的契機,北京當局為了扭轉「文攻不足以收其心,武嚇不足以降其志」的僵持局面,開始轉變其對台的傳統方式,而轉向收攏台灣的在野黨和民意之心的新方式。所以,北京開始以「直接對話」代替「隔岸喊話」,連戰大陸行的高規格接待和全程直播,既是作給大陸人看的,更是作給台灣人看的,以便使北京的對台政策「入島」和「入心」。

  然而,只要尖銳的制度對立現狀得不到漸進的改變,只要中共不放其在國際上圍堵台灣,不放棄武力統一,不撤出導彈,就是再高規格的禮遇、再珍貴的熊貓和再大經貿利益,也不足以改變台灣的主流民意。
  2005年5月3日於北京家中

《觀察》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章天亮:慈悲與懲罰
【人物真相】楊慧妍:中共金融爆雷的犧牲品?
馮睎乾:彭定康仗義執言
【名家專欄】摧毀共產主義從各州開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