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紅樓 重悟真諦(二十三)

康熙皇帝和《紅樓夢》(二)

作者:宋闈闈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時,經過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曹寅的嫡母孫氏,當年小玄燁的奶娘,出來給康熙磕頭。康熙當時拉著她的手,對周圍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當時正是春天,廳堂前有萱草盛開,康熙手書「萱瑞堂」,賜給他的孫氏奶娘。清 錢維城《夏華十二種(冊)·萱花》。(台北故宮博物院)
font print 人氣: 2301
【字號】    
   標籤: tags: , , ,

接前文

到康熙二十九年,曹寅子承父業,離開了紫禁城,下江南做官,先任蘇州織造;康熙三十一年,轉任江寧織造。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時,經過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曹寅的嫡母孫氏,當年小玄燁的奶娘,出來給康熙磕頭。康熙當時拉著她的手,對周圍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當時正是春天,廳堂前有萱草盛開,康熙手書「萱瑞堂」,賜給他的孫氏奶娘。所以,在《紅樓夢》中,賈府除夕祭祀的祠堂,就寫得筆墨詳盡,且接連兩處提到,此處有先皇御筆的匾額,還有御筆的對聯。注意!康熙皇帝御筆親賜的「萱瑞堂」,被曹雪芹幻影移形,寫到了《紅樓夢》裡,就是原著第三回提到的榮禧堂的原型!

紅樓夢第三回《金陵城起復賈雨村,榮國府收養林黛玉》,關於榮禧堂的描寫,是以黛玉的視角描寫的。金陵十二釵,真正第一個出場的人物,是林黛玉,可謂金陵十二釵之首。黛玉投奔賈府,拜見賈母和一干舅舅、舅母等長輩,經她的眼界打量,鄭重其事地寫了榮禧堂。

原文是這麼寫的:

「一時黛玉進了榮府,下了車。眾嬤嬤引著,便往東轉彎,穿過一個東西的穿堂,向南大廳之後,儀門內大院落,上面五間大正房,兩邊廂房鹿頂耳房鑽山,四通八達,軒昂壯麗,比賈母處不同。黛玉便知這方是正經正內室,一條大甬路,直接出大門的。進入堂屋中,抬頭迎面先看見一個赤金九龍青地大匾,匾上寫著斗大的三個大字,是『榮禧堂』,後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書賜榮國公賈源』,又有『萬幾宸翰之寶』。大紫檀雕螭案上,設著三尺來高青綠古銅鼎,懸著待漏隨朝墨龍大畫,一邊是金蜼彝,一邊是玻璃醢。地下兩溜十六張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對聯,乃烏木聯牌,鑲著鏨(zàn​​)銀的字跡,道是:

座上珠璣昭日月,
堂前黼黻煥煙霞。」

黼黻是什麼呀?華美禮服上的紋理!這句非常巧妙地點明了——織造家的身分和職業。大清聖祖學問之淵博,對臣下的親和體貼,躍然紙上!

曹寅在江南,除了繼續兢兢業業於皇家織造事務,還多了一項風雅去向,他和文人墨客交往甚廣。在此,插敘一個關於曹寅身世的軼聞。

曹寅和前明遺民顧景星,常常以舅甥身分詩文酬答,顧景星被曹寅稱為舅舅。顧景星出生於湖北蘄春,其祖籍屬於崑山大族顧氏,族中英才輩出,包括和顧景星同時期的顧炎武,從血脈上屬於同宗,這顧家一族人皆為前明死忠粉。老曹家是東北瀋陽那旮沓的,顧家怎麼會有女子嫁給曹老爹呢?於是就有一種說法,說《紅樓夢》一開篇,甄士隱家丟失的那個小女孩英蓮(也就是後來嫁給薛蟠的丫鬟香菱),這個女子的命運暗藏了曹寅生母的身世,因為顧景星在戰亂時期,曾經攜家口從湖北蘄春回到祖宅,崑山千燈的顧家,以躲避戰火。那麼這個期間,家裡也許就有小女孩被亂兵擄走,流落到了曹家,做了曹璽的妾室,生下曹寅。這個說法呢,也沒有DNA驗證,姑且存這麼一說吧。

但從顧景星的《白茅堂全集》裡,收錄的和曹寅的詩文酬答,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情親何繾綣,餞別倍踟躕。老我形骸穢,多君珠玉如。深慚路車贈,近苦塞鴻疏。」(《懷曹子清》)曹寅贈送過顧氏路費、藥資,又在其過世後,出資出版了顧景星的詩文全集。無論其中是甥舅之情,還是文人之間的情分,都反映出了曹寅在江南,和文人墨客交際深廣,愛好文學這一點,也使得他被南方文人廣為接納,相處得格外融洽,為朝廷起到了安撫地方,穩定人心的作用,對康熙大帝收服南方民心,可謂功不可沒。

點閱【細說紅樓】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李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成年禮的「加冠」這場生命禮儀中,德、禮相依且缺一不可,更重要是彼此的關係是以「德」為本,是「以德制禮」,以「禮」為末。因此,「德」是為成年禮的核心樞紐,養成一個具有良好品格,同時能夠承擔家庭國家責任的男子是成年禮的重要依歸。
  • 祭禮本對鬼神而設,古人必先認有鬼神,乃始有祭禮。祭禮在東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不過,信奉神明是虔誠、是感恩,而不是交換,不是說給神佛燒香磕頭就能保佑升官發財、生兒子。人禮拜時的有求之心,是褻瀆神明。
  • 毛子水認為:孔子重人事,他的「不知禘之說」,可以說是實話,亦可以說是託詞。季路問事鬼神,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這章的話,也許有同樣的意義。
  • 成語「杞宋無徵」,就是由此而來,有前賢讀此章說了四個字「無限感慨」。張居正對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說:蓋孔子當時,欲斟酌三代之禮,以立萬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為是嘆息之詞如此。然三綱五常古今不易,所損所益,百世可知。
  • 我們中國人常說「靠天吃飯」,樸素的道理背後是敬天信神的謙卑和善良。所以在古代,一旦發生天災人禍,人們的思想中第一個想的是自己,「我到底哪裡做錯了?老天為什麼要懲罰我?」從帝王到一般百姓,大多都是這樣的想法。
  • 子夏從孔子「繪事後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質固然重要,後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學禮必須以仁心為基礎,或者說雖有仁心善意,必有禮以成之。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怎麼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為例。射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傳說很多,從「后羿射日」到春秋時的神箭手養由基百步穿楊、一箭射穿重疊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於古希臘的體育,古中國的射是與禮儀結合在一起的。
  • 這闋《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是蘇軾在重九涵輝樓頭飲宴相酬的作品,情景交融中,蘇軾抒發了自己以順處逆的胸襟懷抱。在其中,你是否看到他的曠達樂觀,是否又感受到一些惆悵與哀愁?
  • 泰山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崇高的位置,封禪是帝王最高的祭祀天地典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