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迪 蕭邦年彈蕭邦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凌莉台北報導)五年前拿下蕭邦鋼琴大賽首獎,讓李雲迪成為該獎最年輕得主,三度來台演奏,樂迷對他的支持為他締造台北滿場的票房佳績。因應今年的蕭邦年,他循例彈一曲蕭邦《降E大調,流暢行板與大波蘭舞曲》,不過,最近錄製的莫札特、舒曼和李斯特的作曲家樂曲也是這次獨奏會表現的曲目。

剛從香港轉機抵台,李雲迪顯得疲累,他一展如往的稚情笑容說:「雖然很累,但並不影響我的情緒。」拿到蕭邦鋼琴賽首獎後,李雲迪的巡演行程與課業忙碌。結束在德國的進修之後,為了發展普羅高菲夫等俄國作曲家作品,他希望明年赴莫斯科學習,了解當地文化及樂曲風格。

李雲迪精湛的琴藝與姣好的外貌,讓他成為廣告寵兒。去年他獲知名運動品牌之邀,成為首位拍攝該品牌廣告的國際音樂家。今年香港迪士尼樂園開幕也邀請他演奏,他說,自己從小喜歡迪士尼,曾經去過洛杉磯的迪士尼樂園,什麼遊樂設施都玩過了,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過山火車」,因為每次坐完下來,頭都會暈好一陣子。至於,他將在香港迪士尼開幕演奏什麼曲目?他說:「還沒決定」。
喜歡看電影的李雲迪是周星馳迷,兩年前到東京演出時,正巧與周星馳搭同機,李雲迪對周星馳主動認出他,並和他打招呼,感到自己很幸運。

他每次來台灣的演奏會,票房幾乎場場滿,這次台北場也早已售罄,新竹也到達九成。這次除了蕭邦外,還將奏莫札特《C大調鋼琴奏鳴曲》、舒曼《狂歡節》、李斯特《西班牙狂想曲》。

對自己人生向來有規劃的李雲迪表示,五年是一個階段,這一兩年,他的錄音以協奏曲為主,接下來就打算發行個人獨奏會專輯。台灣演奏會結束後,他將赴日本與小澤征爾有一場合作。

此次來台的演奏會:六月二十三日在高雄中正文化中心,六月二十五日在中壢藝術館,六月二十六日在台中中山堂,六月二十八日在新竹市演藝廳,六月三十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與窗扉邊的男子肖像》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整個歐洲藝術的里程碑。在意大利肖像畫領域裡,它擁有好幾個第一:第一幅意大利雙人肖像畫、第一幅描繪室內場景的肖像人物,也是第一幅背景是風景的繪畫風格。
  • 揚‧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祕隱居型藝術家(1682─1749年),也是公認18世紀最傑出的荷蘭靜物花卉畫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豐富、具奢華感、色彩飽滿、紋理細緻,以及高度細緻的寫實而倍受尊崇。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揚‧范‧海瑟姆謹慎且不怕麻煩地在畫布上一層又一層地塗上薄釉彩的技巧。儘管許多人試圖模仿,但同時代的畫家都沒有辦法做到。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知名藝術史家、書畫鑑定家傅申教授於16日辭世,為緬懷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將於4月26日至5月25日推出「傅申教授古書畫題跋紀念展」的繪畫篇,之後於5月31日至7月2日展出書法篇,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尋找國寶新感動!」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推出「沉浸故宮數位展——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新媒體藝術展,結合投影、互動科技與沉浸式劇場等創新體驗,全新演繹故宮《谿山行旅圖》等經典文物。故宮歡迎民眾闔家蒞臨參觀,感受藝術的靈光。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表示,四月春暖花開,正是春遊好時節,故宮北部院區推出第二季「國寶聚焦」等珍品,邀請民眾品味書畫雅趣,共享春日美好時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