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資助學十餘載 老教授熱心換「漠然」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9月11日訊】已經十幾年了,究竟資助過多少孩子連他自己也記不清了,匯款單倒是積了一大疊……但是他的受助學生中幾乎沒人記得給這位已有幾十年教齡的老教授打個電話、道聲問候,包括每年的教師節。

今天,「資助專業戶」、81歲的老教授周子東老師將繼續過著一個如同平常、屬於自己的教師節。他說,他並不在意孩子的問候,但他的確很想知道這些孩子是否有出息了。

歷史追溯

老教授最理解失學孩子難處

周子東老師是華東師大的退休教授,他說幼年的失學經歷讓他“看不得孩子沒學上”,“讀小學時 抗日戰爭爆發了,我跟著家人開始逃難,後來好不容易到租界去讀書,可太平洋戰爭又爆發了,沒有書讀,心裏苦悶啊!”說到這裏,周教授鎖緊了眉頭:“我特別能理解那些失學孩子的難處。”

幾年前,周教授偶然得知上海某校的一名女生要去英國參加世界小提琴比賽,可因家境貧寒、付不 起昂貴的機票費。周教授想都沒想,立即拿出剛發下的工資趕到這名女生所在的學校。後來該女生出國留學了,周教授還經常給她寄去勵志書籍,雖然「國際包裹」的郵費常常是書費的好幾倍。不僅如此,周教授甚至還打國際長途拜託兩位在英國的老朋友,讓他們常去照看這名女學生。

周教授記憶中最清晰、資助時間最長的對象是張於麗(化名)。4年前,剛考上上海某中專學校的 小張因家裏突遭火災,一夜間成了家徒四壁,周教授聽說後開始資助她,還決定親自送錢上門:“這樣我也可以當面關心一下小女孩的學習。”為了讓孩子按時拿到學費,這位8旬老人,3年多來每個寒、暑假都要乘軌道交通、換公交車,前後共7次穿過大半個上海,每次把1000元學費送到張於麗的家裏。

現實重播

熱心卻換來學子的「漠然」

可是,老教授的熱心卻遭遇到學生的「漠然」。今天是教師節,老人說他已經不記得了。他表情有些尷尬地說:“十幾年了,這些孩子從來沒在教師節看過我,或者寫信、打電話來問候,今年恐怕也是老樣子吧。”“有些孩子大概都已經不記得我這個糟老頭了”,周教授帶著自嘲的口吻說。

雖然留學美國的小提琴女生畢業後回國曾來探望過周教授,但僅此一次,之後就再無音訊。為此,周教授難過了好久:“我真的不是想讓她來看我。她走的時候還是個小姑娘,我現在特別想知道她是不是出息了,生活得好不好,哪怕是寄張照片給我,讓我瞅瞅她的模樣變了沒有,我也很開心啊!”

而送了7回學費、資助了3年半的中專生張於麗,自從半年前開始實習後,就明確表示不需要資助了,從此也沒再聯繫過周教授。

除了這樣的長期資助者外,同樣沒有回音的,還包括周教授大額匯款的那些資助物件。他曾經從報紙上得知外地一戶有5個孩子的家庭生活發生困難,孩子可能輟學,周教授就按照確切地址寄去了1000元並留了自己詳細的地址,可他竟連片言隻語的回信也沒收到。一次,他還得知上海有個女孩交不起學費,他寄去2000元,可這名學生僅打來一個電話,表示“錢收到了”,但電話號碼也不留,從此也沒了消息。

老人反思

可能我的資助過於主動了

雖然當時也挺難過的,可周教授很快便想通了。周教授說,年輕人忙,不來看他、不打電話都沒關係,已經習慣了,無所謂的。我真的不需要別人來謝我,只要他們能好好學習,以後成為有用的人,我就滿足了,我現在就當這些孩子前途都很好,這樣想想也挺開心的,他們不記得我也沒關係,畢竟我捐助的目的達到了啊。只是說「無所謂」的時候,周教授的神情裏流露出一絲失落和寂寥……

這兩天,周教授又準備資助兩名貧困的安徽學生,但他「放慢」了資助速度,不是因為沒人問候 「受了傷」,只是他開始在反思另一個問題:“可能我以前就是一頭熱,得知人家困難時,就主動衝到人家家裏,要資助他們。或許對方並不大願意當面接受資助,面子上掛不住,才有些冷淡吧?”每每想到這裏,周教授心裏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樣。“不過碰到有需要的人,我還是要去幫助他們,畢竟別人有邁不過去的坎兒, 就要幫一把。”

可是他已經不像以前那麼「衝動」了,考慮這次捐助安徽學生時說:“這回我得多跟他們接觸,問清楚他們願意不願意,別到時候傷了人家的自尊心,好心辦成了壞事。”說著,老人鎖緊眉頭歎了口氣,瘦弱的身子幾乎要陷入沙發中。

專家說法

行善者應不求回報 受助者應想到感恩

捐助的目的是為了讓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並不求回報和感謝。周老師這種「無所謂」的心態很好。華東師大社會學教授文軍認為,凡是決定做「善事」的人,都不應該因為捐助物件的冷漠或者不予理睬而有「想法」,捐助別人目的只是幫助對方走出困境, 目的達到就已完成了捐助的意義。

可能那些孩子確實太忙了,但同時文軍也談到,由於受社會大氛圍的影響,目前受捐助就是低人一等的觀念還是較普遍存在。據瞭解,很大一部分貧困者只願接受捐助而不願與捐助者“有更多的瓜葛”。有些捐助者可能因為“太急了”,捐助方式不是很得法,反而會受到對方排斥,因此在捐助時也要適當考慮受助者的心理。當然這種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我們也要呼籲,知恩圖報乃中國的傳統美德。

對於目前國內很多是以個人名義的個體捐助現象,文軍指出,個體捐助沒有經過「專業指導」,也往往得不到定時的反饋。因此,他建議,如果想知道自己捐助的人是否生活有所改善,不如通過正規的慈善機構,以專業化的形式進行捐助,並幫助他們互相溝通。如果被捐助者遇到了困難,還能得到進一步的幫助;如果他們生活順利,這對捐助人來說,也是個莫大的心理安慰。@@(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李家同:我所嚮往的副刊
李家同:考試
李家同:考試 人氣 84
【旅遊攝影上手】測光(一)
【旅遊攝影上手】正確使用閃光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